刘贤命人好生监视着诸葛亮,只要不逃走,其余都由他。随后转而看向了潜伏在关中的探子送来的一份情报。这份情报记载的是刘备攻取陇右的详细经过,在看到刘备浇筑冰墙,推进至上邽城下,以此攻城之时,刘贤顿时沉吟了起来。
刘备浇筑冰墙,使大军能够安然到达上邽城下,虽然在此后攀城进攻之时依然损失极重,但伤亡比却大致维持在了一比一点五,相比于全取陇右来说,这数千近万人的伤亡便不算什么了。
如今徐宣领兵近两万人固守平原、高唐,汉军攻打了半年却仍旧未能得手。推算城中粮草,至少还能支撑一年。平原、高唐二城的城防设施完备,卫城、瓮城、护城河、望楼等都十分齐全,若是正常攻打,恐怕再耗一年也未必能够攻下。
要是能学刘备一般,趁着天寒地冻浇筑冰墙,推进至平原、高唐二城之下,以石炮抵近射击,再用攫锹凿挖城墙,或许能够攻破二城。
今年比去年要冷一些,黄河虽仍旧没有完全封冻,但河岸以及近海的冰层却要比去年厚一些,河中心也有许多大块的冰凌。而平原、高唐二城的护城河因水流平缓,比之流速较快的河流更易封冻,故而此时都结了厚厚的冰,大军能够踩在冰上,直达二城的城墙之下。
换言之,浇筑冰墙攻打二城应该是可行的。唯一可虑的是如今已经是隆武二年(公元222年)一月中旬,虽仍旧是春寒天气,但滴水成冰的日子却未必能够持续多久。
思及此,刘贤迟疑了一下,还是将浇筑冰墙攻城的方法写了下来,发给青州的赵累,让其酌情使用。
书信送到赵累手中的时候,青州却正是艳阳天,天气突然转暖了两天,赵累也把握不准天气会不会继续转冷,或者即便转冷之后又会不会再次突然转暖,为免劳动士卒,白费力气,赵累权衡之后,只得放弃了浇筑冰墙之法。
刘贤收到赵累的回信,顿时苦笑了一下,当下寻来一个沙盘,自己照着平原、高唐二城的地势推演了一下,随后叹了口气,不再关注青州战事。
进入二月,各地兵工作坊将制造的军械汇总报了上来。今年共打造板甲一千五百副,除去五百副补充各军损耗之外,还剩下一千副。刘贤将之调给了庞统,在程祁代管的黄忠旧部之中择选了一千人,组建了一千板甲重步兵,名为忠勇军。
此外,新打造了二千副铁甲,因当日刘贤率领主力在成阳大败,损失军械极多,这二千副铁甲全部补充各军的损耗都还不够,根本没有新增。
新造的连弩在补充各军损耗之后,还有一千具,刘贤将之一分为二,分别给了邓艾和石苞。其余数十架石炮,一二百架大黄弩,二千具蹶张弩已经陆续送往了青州、徐州和淮北各地,以补充军用。
军中损失的器械恢复到了七成以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野战能力。
不过青徐军虽然补充了三万新兵,但兵力仍旧不足,至少还得补充两三万人进去才能使各军恢复满编。不过刘贤已经不想再招募新兵了,一来是征发了屯田兵以后,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刘贤预设的数目,同时荆、扬之地人力又有些短缺,若再招募兵员的话,只怕明年的粮食产量将会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刘贤权衡之后,决定明年青、徐二军的主业都是继续屯田。在农闲时候,青州军的任务是围攻平原、高唐,并为冀州军运送粮草,而徐州军的任务则是攻略黄泛区以东的鲁郡、东平、济北、东郡、任城郡等地,并牵制曹魏的沛郡驻军。
二州的军事任务都不重,刘贤决定不再为这两州征调民夫,转而用士兵押着战俘赶着马拉的大板车运粮。
在攻打青徐二州的时候,汉军前后擒获的俘虏有十一二万,除去青徐之地的俘虏都遣返回家了之外,其余来自豫州、兖州、冀州等地的俘虏尚有四五万人。这些人无论是屯田还是运粮都已经足够使用,只要好生看押,使之不作乱,那就没有问题。
而在汝南、淮北战场,因有水路可通,刘贤决定启用水军运粮,船只不可抵达之处,则用屯田兵运粮。
汝南、淮北有五万一千精兵,五六万屯田兵,并不缺乏人力。
至于庞统主掌的颍川战场,因要面对洛阳外围的各处险峻关卡城池,进兵的难度极大,刘贤预计其进展不会太快。由张南、冯习的水军将粮草运送至白河上游,随后转陆路运送至颍川,需要耗费的人力不少。
不过自建安二十四年起至今,南阳、襄阳、章陵、南乡等地两年的免税期已经结束,刘贤可从这些地方就近征调钱粮民夫,算起来从整个荆州征调三万民夫并非难事。
换言之,明年的战事足可顺利延续下去,唯一可虑的是荆、扬二州的屯田兵被尽数启用,春耕的人力不足。目前来看,若要不影响明年的粮草收成,那就只有推迟进攻,待春耕结束再发动对魏国的总攻击。
刘贤在心里正默默盘算着这些事情,忽然接到扬州刺史向朗、都督讨贼军事李严、行丹阳太守诸葛恪、鄱阳太守周舫等人联名发来的表文,刘贤展开一看,顿时大喜。
原来进入二月之后,随着时日的推进,固守险峻深山之中的山越人已经开始断粮,而李桓、罗厉二人率领部众下山归附汉军,被好生安置在了平旷地带,发给了田宅,从此便如汉人一般安稳度日,这使得黄乱等人宣扬的汉军焚烧农田,意欲将所有山越人尽数诛灭的流言瞬间破灭。
于是受饥饿所迫的山民开始陆续下山投降,至今为止,已有鄱阳境内的彭旦、吴遽,丹阳境内的周遗等多股山越部族,合计一万四千余户,近七万口人下山归附。
诸葛恪极力建言,将这些山越人都安置在了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