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英国人觉得,海宁只是个想做买卖的普通人而已。
再到后来,当他们听说海宁对这些科学家们礼遇有加的时候,英国人又给他扣上了绅士的头衔,所以他现在在英国普通群众那里的口碑也逐渐有所改观。
只是他们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有很多事情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他们如今的好感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
1753年12月14日,海宁完成了他的婚礼,并在晚上她入洞房的那一刻,收到了白山递来的最新战况。
应法国盟友的请求,环球集团驻马里兰总督瀛洲,已经率部向特拉华州挺进,这意味着刚刚有所回暖的英环关系很有可能会再次跌入冰点。
但海宁对这个已经不感兴趣了,这毕竟是他计划内的事情。
所以他还是缓步走入洞房,挑开了新娘子的盖头。
就这样,在缅甸北部的冬天里,海宁缓缓地剥开了含苞已久的花朵,馨香在不久之后就从其中溢了出来。
海宁大婚的消息,不久之后也传到了俄国,叶卡捷琳娜虽然早有准备,但依旧被气了个半死。
好在,在恰巴耶夫娜的照料之下,她肚子里的胎儿倒是没有什么多余的动静,原本担心的滑胎和流产——这家伙在历史上有多次出现这类情况的记录——也没有出现。
与此同时,京城的乾隆皇帝也得到了消息,他给海宁送去了一份赏赐,因为苏禄苏丹国清丈田亩、统计人口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加上集团驻兵的到达,当地的治安也已经恢复,另外考虑到西班牙人及时撤兵的态度,极有可能是对环球集团的心生畏惧,所以乾隆皇帝对集团的实际控制者海宁变得愈发大方起来,因此他的赏赐也是极为厚重的。
但乾隆皇帝不知道的是,在这一过程当中,从缅甸培养起来的那些学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相同的培养工作,如今已经在大清境内进行起来,虽然都还在打着鼓励科举的幌子,但教学内容早就已经严重变质。
一些孩子甚至试图将孔孟之贤和所谓的海派学问融会贯通,不过他们取得的进展很小,而且绿风也在不断的提醒这类学生,如今某些实用的小技巧还不为世人所接受,如果轻易拿出去的话,说不得会招来祸患。
学生们虽然年纪还小,但也并非一无所知。
用他们的话讲:自国朝入关以来,文人所著之小说就多有被怀疑者。康熙雍正在位时,就经常因为文字歧义而被怀疑悖逆,进而兴起大案。
这种情况在后来被称为文字狱。
而乾隆在位的这些年,文字狱是最为猖獗的一段时期。
连小小的文字都能够被拿来定罪,他若有什么颠覆孔孟认知的学硕,那恐怕就更加了不得了——虽然,西学在清廷内部也并非全然不被重视,相反的,像历法、铸炮这样的技术性质的应用早就已经颇受重视,但清廷毕竟是个保守的统治集团,随着明末的西法党人在甲申之变以后逐渐销声匿迹,第一次西学东渐也因为清朝的保守统治而宣告结束。
现在,如果有人想要重新掀起这方面的学习,恐怕必然会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打击。
除非……
除非他们给自己找一层完美的伪装外衣。
而海宁,最近正在做这种事情。
向大清帝国的渗透已经可以开始,但这一进程必然面对着各方各面的挑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代价,有很多东西也不方便直接去做,所以,某些会道门组织的手段和名义恐怕就要被拿来利用一下了。
但海宁是不相信什么弥勒佛的,所以他从个人感情上无法接受白莲教之类的活动。好在,中国春秋时代的那些秘密组织也不比这落后的东西差多少。
比如说,几乎被西汉定为恐怖组织的墨家。
对于一群精善器物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名头比墨家更适合他们的普通百姓面前去忽悠?
因此,海宁很快就又多出了一个名头,巨子!
巧合的是,关于海宁句子身份的传闻和猜测,在环球集团主动进行战略性忽悠之前,就曾经出现在江中皇帝的面前过。只是当时的乾隆皇帝对于这种猜测还有些不屑一顾,认为多少有些荒诞不经的地方,毕竟墨家已经灭亡了千年之久,即便有人自称是他们的传人,也恐怕多多少少会有欺瞒世人的阴谋。
但如今,海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就使得乾隆皇帝不得不相信这一点了。撇开造作器物这方面的事情不说,海宁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等一系列主张,也都充满了“兼爱”的色彩。
而且,他虽然在生意上进行了积极的扩张,但也从来没有主动向外地发起过攻击。前几个月和奥斯曼帝国大打出手,是因为他遭到刺杀,而且他的盟友遭受到入侵,更早几年的时候,他和英国人在印度打了依仗,那是因为盟友法国人也被揍了。
而根据云南那边传回来的情况,海宁根本无意介入到东吁王朝灭亡之后的纷争当中,以他的实力,统一上下缅甸根本不是问题,那样的话,清朝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危险的邻居了,但海宁显然无疑如此。
据说他只有一个手下在做类似的事情,但那是因为此人本来就是当地豪强,而他只是没有干预罢了。
可见,他的“非攻”理念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有了更加灵活的运用姿态,甚至他不仅仅在宏观上不主动发起对外战争,而且在微观上也不强迫别人去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这也很可能是他为何更多的希望通过买卖来达成目的的原因。
在接近三年的各色报纸熏陶之下,乾隆皇帝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他不但学会了宏观微观这样经常被用来分析时事的词语,还知道某些落后的淳朴的哲学理论,肯定是要在现实面前有所取舍的。
所以墨家学说虽然不怎么重视商业,但海宁却给她们践行自己的理论宗旨,寻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驱动系统。而且墨家的思想学术也给这些商业扩展套上了很好的笼头,乐于囤积居奇,奉行无奸不商的那群人肯定是不会受他们待见的。
然而有原则的人未必就是什么好事,尤其对于统治者来说。
后世关于墨家逐渐消亡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其中之一就是来自于统治者的忌惮。
西汉初年对墨家的描述都充满了恐怖色彩。像《淮南子》当中所记述的“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绝对不是这一时期的个例。
而在更早一些时候,人们对于墨家的认识也不缺乏“墨门多勇士”的认知,而且墨家自己也讲究“口言之,身必行之”,同时主张采取最为果断的措施,捍卫自己的理论信仰。
这样一群人,肯定是很让统治者头疼的。
当年缔造了文景之治的那几个皇帝,既然头疼过那么如今康乾盛世的东施效颦之徒又岂能躲得过?
乾隆皇帝虽然不一定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这一点,他毕竟不是一个多么谦逊的人,但面对墨家这样的麻烦组织,他也不可能全然不放在心上。
更何况,有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更是让他始料不及。
海宁既然打出了莫家的名头,自然不可能只拿以前的事情来给自己张目,何况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地方并不知道墨家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了给这个神秘组织在千年之后的复苏制造足够醒目的标志性事件,环球集团还费尽心机的策划了一大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