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来也是奇怪,这些报纸的内容真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容。除了报道自己所发现的某些事情之外,他们甚至还转载一些其他报纸和杂志的内容并且进行讨论。这种转帖行为在当时还不怎么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环球集团的媒体上,这种行为似乎正在变得司空见惯。
眼下就有这么一篇:
在绞刑结束后,根据1758年4月刊行的《绅士杂志》报道:“一个大约9个月大的孩子被递到刽子手的手中,刽子手拉着两具尸体各自的一只手抚摸孩子的脸,这样做了足足9次。”孩子的皮肤上有粉瘤(可能是疖子),这样做是希望死人能治好孩子。
这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但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开始,横跨整个中世纪,将人的身体部位用于医疗的做法一直十分流行,虽然人们的科学意识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即便如此,这种行为预计一两百年之内才会逐渐消亡。尸体被找来,不仅是为了像上述那样通过碰触治病,还有食用、饮用以及其他方式。人们一般将其称之为食人、吃人肉或尸体医学。
看到这充满讽刺的话语,就连腓特烈大帝也笑了起来。从环球集团的角度来讲,这种不科学的经验主义,甚至根本就是谣传的内容,理应受到打击。
如今的战争制造了更多的尸体,也不知道海宁曾经讽刺过的那些吃血馒头的人,是不是在这段时间里变得更多了起来。如果不是有这场战争的话,腓特烈大帝倒是很想和环球集团那些笔杆子们聊一聊。作为一位启蒙思想时期的君主,他在文学方面也是很有兴趣的。
比如当他读到一位法国历史学家这样的评价时,他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英国人在孟加拉的成功,是理解并应用了杜普雷的政策所致。”
在如今的时空当中,英国人其实并没有在孟加拉获得成功,但在环球集团的宣传机器当中,他们是成功的,因此法国人在分析的时候,正单元引用了错误的数据,不过知道是误打误撞和原本的历史相聚在了一起。
至于这位杜普雷有什么政策呢?这位法国人的想法在事实上开启了200多年之后许多霸权国家仍在沿用的思路,当然这样的套路已经早就出现在世界历史的长河当中了,只不过当英法两国面对印度的时候,这一做法才被成体系的应用起来,所谓杜普雷的政策,也只不过就是主张干预并控制印度地方的那些土邦而已。这些事情即便对于腓特烈大帝这种不相干的人来说,也已经不算陌生了。是的,即便是腓特烈大帝也偶尔会关注一下印度那边的情况,因为那就是英法之间角力的关键一环。没有人想要看到盟友们露出来的颓势,而英国人在这方面也像他一样没有让对方失望。
可这样一来,法国人难免就坐不住了。除了历史学家提出的那类讽刺之外,还有许多现实的利益在等着法国的贵族们。英国人的成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策略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可能也没让他们看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
倘若英国没有掌控海洋,那么现有的所有成果,尤其是最新取得的那些,英国既不可能维持下去,也不可能加以依赖。
虽说印度的形势如此,使得在一些勇敢、精明之人的领导下分散开来攻城略地并审慎寻找盟友以加速其成功的少数欧洲人,能够在无数机遇中抓住自己和其他更多人的命运,但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就是,他们不能自相残杀,因为一小撮自己人就能让本已摇摆不定的天平倒向另一个方向。
正当克莱武在孟加拉作战时,比西——那位法国殖民者杜普雷曾经的副手——侵入了奥里萨邦,占领了英国人的工厂,掌控了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之间的大片沿海地区——这一做法甚至在部分层次上侵犯了环球集团的利益,但环球集团的相关产业并没有在这一行动当中遭到任何损害,因此他们并没有急于向法国人讨要说法,而是采取类似于做官级别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一支由9艘舰船组成的法国舰队——然而,因为其中大部分舰船都属于东印度公司,所以都不是一流的战舰——也带着一支1200人的常规陆军部队,往庞迪切里而来;那个时候,这可算是在印度作战的一支庞大的欧洲陆军了——至少他们的潜在敌人,驻庞迪切里沿海的英国海军在人数上就不占有什么优势了,但我们可以认为其实力与即将到来的法国舰队差不多旗鼓相当。此时,说印度的未来仍然多变不定,无论怎么说也不过分,因为最初的交战便表明了这一点。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英国人在庞迪切里之所以能够驻军,是因为海宁没有主动干涉的缘故,否则他们也需要交出这里的控制权,但因为环球集团允许英法两国在它已经控制的殖民地进行贸易——这在当初是诱使他们在战败之后同意环球集团控制印度土地的一个条件,所以英国人的武装力量仍然可以在港口附近停泊。因为环球集团在这一带的火力优势逐渐明显,所以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冲突之类的事情,但如果敌人换作是法国人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1758年4月26日,法国舰队抵达了庞迪切里南边的科罗曼德尔海域,并于28日在英军的圣大卫堡基地外泊了锚。双方就此进入了彼此的攻击范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要被触发了。有意思的是在战争开始之前,环球集团就利用发达的通信网络将此事公布在欧洲公众面前,因此这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几乎可以用文字同传直播来进行报道的海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