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这么高的推崇,戈德史密斯的评论还是相当谨慎;对于有些作家全力支持的古典风格,他还不能完全忘情。他认为,墨菲的作品已失去原著的“平静淡泊”——原著的翻译曾出现在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1735年所写的长达四册的中国史中——因此戈德史密斯自认其评论还优于墨菲的剧作。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这份看上去的谨慎,只不过是他不想挑战那些文学界的权威而已。
戈德史密斯的作品,此时完全以中国作为导向,他还开始写作一系列“中国书信”,而其中国主人翁的名字都是他从有关中国的小说或篇章中看来的。这些信件后来集结成了书信体小说,谈论一名中国学者在伦敦的经历,学者之子的冒险经过及其在亚洲发生的真爱。1760至1761年间,这些文章一周两次在《公簿报》上发表,总共九十八篇,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胡编乱造的空想小说竟然极受欢迎。除了这九十八篇文章,戈德史密斯再加上几篇主题不一的论文,于1762年出版了一套分为上下两册的小说。这套书比他单篇的文章更受欢迎,并真正成就了他的文名。接下来几年,他乘胜追击,发表了几本小说,终至巩固了自己大作家的地位。这些书分别为《韦克菲尔德牧师传》、长篇叙述诗《荒村》以及戏剧《委曲求全》。由于一连串的成功,1772年他甚至受委托撰写中国历史。但是他将这份差事交给一位相识不深的朋友,此人写了一本错误百出的书,以致校样稿落入了必须全毁的命运。戈德史密斯死于1774年。
毫无疑问的是不列颠人甚至整个欧洲的人都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一种矛盾,中国这是未知事物当中的一种特定代表。正是这种盲动让戈德史密斯这样招摇撞骗的家伙都有了生存的土壤。成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包括笛福在内的某些作家的描写,并非从未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过,但需要同样注意的是,异想天开的疑云至今仍然笼罩在西方的上空。
随着环球集团在西方国家所引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各样关于环球集团的猜测和小说也开始流传海宁已经对这样的作品感到极为不满。他不但要创作了一个不列颠男孩遨游东方的作品去代领不列颠读者走向真正的东方,还发表了一系列回忆性的文章,去缅怀当年和不列颠殖民者在印度作战的一些事迹。
同时他的后宅当中也有一些不列颠成员这些人被默许接受环球集团旗下各大报纸的采访,讲述他们如何成为海宁后宅的一部分,并沉痛地抨击了不列颠现行内阁的所作所为。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准备联合伏尔泰等人发起新一轮针对不列颠佬的进攻。这也是符合法国人利益的,虽然伏尔泰已经不被某些法国人当做是反过来,但他在文学界毕竟拥有着极高的威望。如果某些作品的署名当中出现伏尔泰的字样,那么夹杂在其中的关于英国本质的探讨,将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