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等到大学报到入学,他就急不可待地写给了范晓冬的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写到,“尊敬的范晓冬同学,自那日同学聚会,有幸见到你的尊容,印象很深,希望从此以后,我们保持长期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觉得第一封信,不能让对方看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应该细水长流,用娓娓道来的平常语,比较得体,可以根据对方的回信快慢、回信内容再考虑下一步的计划。
信发出后,孙超华整日计算着时间,心里想,市内通信一般三天就收到了,对方收到信后,考虑一天回信,自己应该在第七日左右收到回信。
他如坐针毡,茶饭不思,焦急地等待结果……
范晓冬收到信后,很意外,两年多了,在上学时不怎么有印象的孙超华突然来信。
而欣慰的是昔日的同学,考上了大学,日后可以跟他交流,了解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为自己日后参加自学考试,选报专业提供参考。
她第二天就给孙超华及时回了信,内容大致意思,对孙超华能记得她这个同学表达感谢,也希望保持交流,从孙超华那里得到关于专业课程内容更多的信息。
孙超华见范晓冬,回信很及时,有愿意继续保持交流的意愿,心里好高兴,他认为他的第一步机会有了效果,便大胆地开始实施第二步的计划。
他在第二封信中,大篇幅的介绍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越性,未来在企业中的作用,自己日后事业的走向将是企业的厂长。
范晓冬看了,说他是大学生,是社会上大家都很羡慕的时代宠儿,希望他的梦想成真,还特意鼓励他一番,“农村出来,考上大学的孩子本身就不容易,你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凤毛麟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更是难能可贵了。”
孙超华看到范晓冬的回信,误以为她对自己有了好感,便问她的工作情况怎么样?范晓冬是这样回复,“每天两点一线的简单而枯燥的生活,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一种手工作业,有时感到无聊和无望,不像那些整日坐办公室的,过着慢慢悠悠自在的日子。”
“像你这样一个貌美如花的人,干着这样粗糙的工种实在可惜,难怪别人有歧视的态度,是可以想象的,这也没有办法的事,不过事在人为嘛。”
孙超华本想让范晓冬意识到,自己目前身份,与他的差距,抬高自己,让她增加对自己好感。
谁知,范晓冬对孙超华在信中,提到的歧视很敏感,她对孙超华回信,“我承认我现在的情况比你差,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工人阶层虽辛苦,但我们不自卑,我们有我们的追求和向往。”
看着范晓冬的来信,孙超华深感自己弄巧成拙了,赶紧回信,“我说的是当下一些人的偏见,和不正确看法,拿来和你探讨,并不是我的想法,我对工人阶级还是有深厚的情感,我本来就是未来的一份子嘛。”
“那是我误解你了,谢谢你对我们的理解,”范晓冬看到孙超华回信的解释,还专门回信向他表示歉意。
这样你来我往,孙、范二人保持了半年的通信往来,而且每次孙超华写信之后,她都及时回信。
孙超华以为铺垫工作已经完成,该是对范晓冬表达心思的时候了,他深思熟虑,设计了几种表达方式,都被自己无情的“枪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