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笔谏:
柳公权(公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书法家。他从小就喜爱书法,勤奋练字,据说他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也毫不在乎。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著名书法家。29岁时他考中进士,要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唐穆宗偶然看见他的笔迹,认为是书法圣品,就把柳公权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40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又一丝不苟;同样的,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种特质。在长安,他的声望与地位得到提高,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巨金争相请他作书。
柳公权能很好的总结自晋至唐楷书书体的变化发展。他最初由王羲之书法入手,后来专学欧、颜。他的书法继承了颜体雄壮的特点,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的特点,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他还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柳公权出,娇肥厚之病,专尚清劲”。他的楷书尤为知名。其楷书结体劲媚,自成一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的书名显赫,许多人甚至外国使者也专门带着财宝来求购他的字迹。当时大臣家庙的碑志,几乎都出自柳公权手笔。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到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他却性格刚直,并经常借书法向皇帝讽谏。据说唐穆宗曾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
柳公权的书法可分为两大类风格:一类以《金刚经刻石》、《冯宿碑》等为代表,结体严谨平稳,笔法灵巧劲挺,具有晋唐以来楷书的劲媚意趣;一类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为代表,一变晋唐楷书姿媚的风格,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总之,他的书法,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结体严谨浑厚。他虽学颜,但自出新意,故与颜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碑刻《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风格仍继承王家风范,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书法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玄秘塔碑》。《玄秘塔碑》作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原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柳公权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柳公权是对书法艺术发展作了重要贡献的一位著名书家。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名望很高,故为后世人们所重视,论者说:“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的书法以此取胜,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宋代的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成名家。”
————————————————————————————————
韩愈直谏:
裴度、李愬平定了淮西的叛乱后,唐宪宗觉得脸上光彩,决定立一个记功碑,来纪念这一次胜利功绩。裴度手下有个行军司马韩愈,擅长写文章,又跟随裴度到过淮西,了解淮西的情况。唐宪宗就命令韩愈起草《平淮西碑》。
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郡望为河北昌黎,曾经担任过吏部侍郎,死后朝廷又给了“文”的谥号,所以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等称谓。他3岁而孤,早年随兄嫂游宦避乱,游离转徒。他7岁读书,13岁能文,后来跟从独孤及和梁肃学习。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韩愈考上进士,然后又去吏部考试,接连3次失败,于是他不得不去当其他官员的幕僚。几年后被任命为四门博士,总算正式地步入了仕途,历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有过多次遭贬谪的经历。
宋代的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评韩愈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通常被视为对韩愈其人最为精当的评价。他的一生,在政治、哲学、文学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而主要成就又在文学方面。
韩愈在文学方面最大成就是他的散文。他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实践,写出了许多典范性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强,无论是抒情说理还是写人叙事,都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韩愈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其论说文或阐明自己的政治和哲学主张,或议论时政的得失,或是针砭世俗抒发内的牢骚,或是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原道》、《原毁》、《谏迎佛骨表》、《师说》、《马说》、《送孟东野序》、《讲学解》等,都是以后文人们写文论道的样板。他在《送孟东野序》的开篇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