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新政如同一场春梦,在腥风血雨中烟消云散。往昔热心维新的友朋已作鸟兽散,就连做事稳健的好友张元济也被革职出京。
蔡元培再也没有心思在北京当官了,断然于1898年秋天离开北京南归。蔡元培这种举动,很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康梁同党,但他丝毫不作辩解。
此行,其实是在和他一直以来走的仕途之路的告别之旅。
经过十天的行程,1898年10月26日,蔡元培和家人从京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绍兴老家。
深秋时节,比起秋风瑟瑟,一派萧杀景象的京城来,家乡显得格外温馨、平静、怡然。
蔡元培家住的笔飞仿是有故事的。传说书法大家王羲之曾住于此处,有一老姬,不厌其烦常来此求王羲之题扇面,后要到处炫耀。有一次,王羲之实在是不耐烦了,竟将笔随手抛出。笔却一飞冲天,笔飞仿便是来源于此。这故事听起来很像是神话,但附近有戒珠寺,山门内有王羲之的塑像,据说这寺先前曾是王羲之的宅院。
蔡元培站在笔飞仿自家庭院中,四周的一切似乎依旧是老样子,唯独那块悬挂在门庭上方的“翰林第”匾额,好像在提示主人在这里曾经经历过的荣耀与辉煌。
然而,耀祖光宗的记忆在闯荡大千世界和领略新学新知后,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华彩。四年京官生活的风风雨雨,差不多也荡尽了仕途腾达的残梦,所余下的只有那纯属于自己的书生本色。
路在何方?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当如何去走?
回顾了他所接触的新知对他产生的强烈冲击,他感到,只有千千万万的中国知识分子具备他这样对世界的认知,具备全新的思维,在灵魂深处来一场革命,从意识上改造中国人,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国是。
此时此刻,荣耀脑际多时的投身新教育的念头,变得清晰而强烈。这是自身特长和兴趣之所在,这也是目睹维新党人惨烈失败后,他所认定的一条报国之路。
还真机缘巧合,机会很快来了。
绍兴作为文化重镇,在这个时期理所当然的也受到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一批热心研究西学的有识之士。就在蔡元培回绍兴的前一年春,徐树兰和绍兴知府熊起磻,创办了绍兴唯一一所新式学校——绍郡中西学堂。
由于蔡元培的身份和学问上的声望,这年12月,徐树兰和熊起磻礼请蔡元培为学堂的总.理,也就是担任校长,主持校务。这正是蔡元培想干的事。
既然已经认识到,康梁变法,没有预先培养大批革新人才,而试图以少数人夺取政权、排斥顽旧,是注定是要失败的。现在,他入主中西学堂,不是正好给了他用新知培育英才、施展教育救国的实践机会。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没有眷恋,没有犹豫和彷徨。
蔡元培马上就进入角色,着手接管校政。
绍郡中西学堂,是由徐树兰捐资并筹得部分府衙官款办起来的。地点在龙山脚下古贡院的西侧。开办之初有学生三十余人,所学相当于后来的高小和初中的程度。
当时,蔡元培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身材短小、文质彬彬、儒雅风流,时常与朋友喝酒、畅谈。和许多一谈到维新变法就“谈虎色变”的人们不同,很多时候,他更愿意和大家一起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那时的学生蒋梦麟,曾这样回忆他所见到的蔡元培:“蔡先生年轻时锋芒很露。他在绍兴中西学堂当校长时,有一天晚上参加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他推杯而起,高声批评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的不彻底,因为他们主张保存满清皇室来领导维新。说到激烈时,他高举右臂大喊道:‘我蔡元培可不这样。除非你推翻满清,否则任何改革都不可能!’”
此后,无论年纪大小,人们都喜欢称呼蔡元培为先生。先生,这本是个对人的很普通的尊称,但对蔡元培来说,是不一样的,是尊重,是敬仰,是对他一生事业和做人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