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人群一阵躁动,吴咏跟随众人的目光向前看去,原来是朱里典和李田典到了。
只见朱里典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放在各种五谷杂粮。而朱里典则是抱着一个大酒坛,不用想里面一定是装着酒。而广场上的之所以躁动,也是因为这酒香。
要知道这酒可是好东西,平常百姓也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品尝一口。平日里粮食都不够吃的,怎么可能去酿酒,更何况酿酒的酒曲是官府垄断,想要酒曲要先到官府报备才行。普通百姓就是有钱,也根本不可能买到酒曲。
那有人就要说了,我不酿酒,我买酒喝总行了,那也不行。
《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这也是从法律上禁止群饮酒,也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禁酒令之一。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有人喝多了闹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造成粮食的浪费。
像吴咏前几日,本来只想喝一口,没想到一时控制不住就多喝了几口,醉倒了,惹得家中姊妹嘲笑他好几天。
想到这些,吴咏不自觉舔舔嘴唇,他没想到这时的酒真跟琼浆玉液一样好喝,完全没有后世那种辣嗓子的感觉。以后谁要再跟他说蒸馏酒好喝,非要唾弃他一脸不可。
自从喝过一次之后,吴咏是久久不忘怀。若不是郭氏将剩余的酒藏得严实,那小半坛酒,早被他喝光了。
吴咏脑海中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眼睛却一直盯着前面看。他知道今天祠太社之后,便会分酒喝。
这会随着五谷杂粮及酒水被端上供桌,朱里典又点燃一把香,插在香炉里。
这时人群自动安静下来,面上都显得有些庄严肃穆,就连孩童们也不再嬉闹,安静地待在父母亲人身边。
“跪!”随着朱里典一声大喊,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跪在地上。
“拜!“朱里典又是一声大喊,众人瞬间跪伏叩首。拜完之后,又拜了一拜。
“今日祠太社之日,我朱昮身为复望里的里典,带领复望里全体乡亲,叩拜厚土娘娘,祈求我复望里今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起!“三叩九拜之后,朱里典抬头道,众人纷纷起身肃然而立。
这种的祭祀,虽然规模不大,但仪式感很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讲究。也只有朱里典这种经常主导祭祀的人,才能顺利完成所有流程。
这时李田典说话了,“各位乡亲,今日祠太社之日,我等要忆苦思甜,不忘苍天眷顾之情。一会分酒的时候,大家要根据自己的酒量估算一下,勿要多喝,别到时候喝醉了,弄起事来,丢了颜面。”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本沉重的心情,也因为这一笑而一扫而空。
“开始分酒”随着朱里典一声吩咐,众人轰然叫好,各家户主喜气洋洋地拿陶碗走过来。
其实李田典的话完全就是多余,一家最多分一碗酒。每家多则十几人,少做五六人,一碗酒能有多少,也就一人一口,怎么可能会喝醉。
这时的酒就跟后世的饮料差不多,不仅大人喜欢喝,小孩子也喜欢。毕竟带点甜味的东西,一般的百姓子弟,平常极少喝到。
就这样,各家都领到一碗酒,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抿一口。
当然吴咏家也是一样,等他端来酒,先给祖母和母亲喝一口,然后一众姊妹跟何大妹都各抿一口,最后剩下的,都被他笑纳了。好在剩的不多,这次倒没喝醉。
一开始的时候,气氛还算不错,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但有人喝着喝着,便开始引吭高歌起来:
春社无雨莫种田,秋社无雨莫种园。
处暑荞麦白露菜,头伏芝麻二伏瓜。
清明种尽茄瓜苋,谷雨播尽早禾秧。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才下种。
……
完全没有什么节奏感,吴咏皱眉听了一会,感觉这与其说是歌,还不如说是关于时令的谚语。
?他不喜欢,不代表其他人不喜欢。只见随着这人的歌唱,其他人也跟着高声附和起来,不仅男人们如此,甚至妇人孩童也跟着唱起来。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仿佛放下了身上的包袱,开始尽情地释放着自己。
吴咏不明白这种感情,但当他跟家人们一样,尝试融入其中时,便发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向往精神,也是一种前人总结的智慧。
这时吴咏好像有点明白祠太社的意义了,这不仅是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做人要顺应天意,要懂得敬畏自然,不能狂妄自大。
大人倒是不知疲倦,唱的了一遍又一遍。少年人呢,心思活泛,跟着唱了一会,便感觉枯燥乏味,开始追逐嬉闹起来,大人们此时也懒得去管他们。
今日很多孩童也跟吴咏一样,穿了新的服饰。但他们又没有吴咏那样的成人灵魂,懂得隐藏,于是便开始得意地去显摆了。
这就导致许多孩童聚在一起,不停争论谁的衣服好看,谁家阿母针线缝得好。
就这样吵吵闹闹,等祭祀仪式告终,已是晌午,早起的众人全都疲惫不堪,吴咏都感觉自己快要站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