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里典和卓文宣看到吴咏在皱眉沉思,并没有打搅他,这振赡九族的观念,还需要他自己想明白其中的厉害,外人可强求不得。
就在这时,本该值守里门的李田典,一脸焦急之色找到朱里典,将一块写着字迹的绢帛递给他。
朱里典一脸疑惑地展开绢帛,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今夜将有春饥草窃之寇夜袭复望里”。
看完之后,朱里典大惊失色,急忙问李田典道:“这绢帛是从何处得来?可知是何人留下?”
李田典摇摇头,“我也不清楚,刚刚我正要关闭里门时,发现一个布袋挂在门楹上,打开之后,就是这绢帛。”
朱里典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追问道:“除你之外,还有其他人看过这绢帛吗?”
“没有!我看过之后就来寻你了。”李田典再次摇头道。
朱里典听后,先是松了口气,随即又满脸愁容开始思索对策。
这绢帛的内容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有人写了这绢帛,说明已经有饥寇盯上了复望里,即使今夜不来,以后也会来。
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想出一个办法来,然后赶紧通知里民。在没有对策之前,可不能让过多的人知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卓文宣就站在一旁,朱里典打开绢帛时,也没避讳他,他自然也看到了那些文字,这时不由插话道:“可否去请亭长过来帮忙镇压这些饥寇?”
“来不及了,他们既然打算今夜袭击复望里,估计现在外面都是他们的眼线,轻易外出,只会遭到他们的伏击。”朱里典轻轻地叹息一声。
这时吴咏也回过神来,他见众人都是一脸愁苦之色,忍不住开口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卓文宣看了朱里典一眼,见他点头,这才轻声道:“有人传来消息,说今日会有饥寇袭击咱们这里。”
吴咏一怔,有些疑惑地问道:“哪里来的饥寇?这么猖狂!难道官府不管吗?”
卓文宣看他一眼,幽声说道:“所谓的饥寇都是那些饿得活不下去的人,说不得不久前他们还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呢。”
接着,他又开口叹息道:“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这些饥寇只为钱和粮,只要被袭击的乡里,不抵抗,他们并不会伤人性命。以前他们是专挑富裕的乡里下手,没想到今年会看上咱们复望里。”
吴咏皱着眉头仔细思索一会儿,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道,“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吗?期望这些饥寇仁慈,咱们还不如想些办法将这些人一网打尽。”
卓文宣急忙阻止道:“你还小,不知其中的厉害。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若是激怒这些饥寇,咱们复望里以后别想有太平的日子过了。”
说着,他又引出乡里一直流传着谚语:饥寇发如韭,翦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吴咏这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不愿意与饥寇为敌,实在是这饥寇如韭菜一般,不可能是一网打尽的。真要激怒他们,不管不顾起来,一把火烧了他们复望里都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些,吴咏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与这些饥寇为敌吧,众人又承担不起所带来的的后果。就这样束手就擒,让这些饥寇拿走乡亲们辛苦积攒起来的钱和粮,又有些不甘心。
众人又思索一会,最终朱里典敲定了对策,便让李田典去通知各家先备下一百斤粮食,之后家中成年男丁都到里门口集合。
不知不觉,已到戌时末。整个复望里一片漆黑,不知情的人看来,还以为里中的人都已经睡下了。
却不知,整个里中的成年男丁都手持武器,集合在里门后面,等待着饥寇的到来。
此时不少人已显出疲色,但他们还是静静等候着。今夜至关重要,若是真让饥寇进入里中,等待他们妻儿的命运就犹未可知了。
按照朱里典的计划,先抓住一些探路的饥寇,然后再与他们领头之人谈判,尽量少付出一些粮食来。
只要过了今夜,他就会加固复望里的防御设施,同时请求亭长安排官兵过来值守,哪怕为此付出大笔钱财,也在所不惜。
要知道这些饥寇只为钱粮,并不想成为官府的眼中钉,因此他们都是躲着有官兵值守的地方去袭击。
就在众人等得有些不耐烦之际,里门外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朱里典从门缝向外看去,透过月色,看到不少蒙面之人对着复望里的大门指指点点。由于离得并不远,他们的说话之声,很多传入朱里典的耳中。
“大哥,只能从这个里门进去,其他地方,手下的兄弟们都检查过了,不仅有沟渠,还有荆棘丛和墙头,很难进得去。”
“好,那就从这里进去吧,去安排几个人,利用钩索爬进去,将大门给我打开。”
“我这就安排去,不过咱们这次真的只取钱粮吗?我听说复望里真正厉害的是他们可有做各种太虚吃食,咱们要不要掠一些妇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