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主攻的人,正是布柳赫尔。
他从布鲁西洛夫那里学来了一个名叫跳蛙的步兵战术。
此时此刻,正好派上用场。而且每一次进攻,布柳赫尔都会让士兵们组成各个战斗小组。
这与玛利亚所认为的三三制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别。
但毕竟三三制太难拷贝,而且就以目前情况来看,时间也不允许他们去训练。
因此,布柳赫尔改变了一下战术思威
战斗小组以班的形式推进,三个班之间相距十五米左右,这是尽可能达到火炮杀伤冲击波最低的范围。
三个班组成一个大型战斗排,然后三个战斗排又是以相距十五米以上的距离,进行三角形推进,从而组成一个大型战斗连。
如此一来,当布柳赫尔的第一团士兵,以两个营的兵力率先发起进攻时,明明人数才只有一千左右,可是看起来却仿佛铺满了整个正面战场
而且一个大型战斗排,是以尖角对着地阵的三角形队形进行冲锋。
前面的战斗班会带着大量的手榴弹,步枪已经安装好刺刀。
身后两个战斗班则分别带着马克沁重机枪与迫击炮。
一旦发起进攻,尖角班就会以手榴弹开路,侧翼班则以重火力给予火力上的支援。
虽说在与德军开战时,布列斯特内部的武器弹药消耗严重,但他们的大后方可是各座工业城市。
通过这几个月的生产与工人们高涨的积极性,布列斯特的武器弹药早就充足了。
而且还征召了不少工人士兵,如今新来的工人士兵还在后方进行作战训练,一早就加入的工人士兵已经在战场上发起冲锋。
对士兵最大威胁的铁丝网,现在也成了一堆堆倒在地上的废铁。
况且这次进攻是突然式的,无论火炮已经是士兵攻势,都是如此的突然。
加上圣诞节的麻痹,这使得布柳赫尔的第一轮进攻一场顺利。
紧接着就是对第二条防线的攻势。
摆在布柳赫尔面前的,是一条条由英国人构建而成的堑壕防线。
面对这种防线,作战小组又一次发起攻势。
这一次,跳蛙战术派上用场。
但为了可以正确使用跳蛙战术,每一个尖角的战斗小组,都会特意带上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兵工铲。
而且在发起散兵冲锋时,身后的火炮会率先对他们冲锋路段发起炮击。
每炸出的一个坑,都会成为冲锋队的绝佳掩体。
以此方式,布柳赫尔的第一团正一点点地往前推进。
现在的罗科索夫斯基也成为团长,而且是第二团团长。
他同样率领着第二团部队,从左翼发起进攻。
这是一次极其冒险的侧翼进攻,因为这会十分接近德军阵地。
但是,经过玛利亚的协商之后,负责东线战场的法金汉将军决定摆烂。
该是官场上的‘战败’,加上兴登堡对他的各种不爽的命令与要求,现在的法金汉已经是生无可恋的样子。
他不会介意俄军之间的内战,也不想参与到这场错综复杂的苏俄内战里面。
况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摆在这里。
即使在上辈子的历史中,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一张废纸。
但那是因为当时的德国领导人是阿道夫,而且那时候的德国已经成为了疯狂的法西斯。
而如军的德国依旧是以容克贵族与资本所主导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肯定不是正义,但至少会遵守协议,如一名绅士一般。
所以在玛利亚提出自己的作战思路,并且请求德军不要过度紧张时,法金汉给予了明确答复。
‘你们打你们的,我们看我们的。’
说白了就是坐壁观战。
当然法金汉也不会真的没有丝毫防备。
他已经在自己的防线上做足功夫,一旦发现这两只俄军有任何进攻己方防线的行为,他们都会给予反击。
虽说这份互不侵犯条约确实给苏德之间带来了暂时性的稳定与和平。
而且因为玛利亚与兴登堡所达成秘密协议原因,苏德之间是有利益交错。
因此,即使法金汉再怎么不喜欢兴登堡,也会尽可能维持苏德之间的关系。
面对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二团兵力,一点点接近他们的防线极限,大部分德军都开始紧张了起来。
一些人甚至都已经给自己的步枪上了膛。
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很容易造成双方之间的擦枪走火。
法金汉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参谋长,但他确实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战争大臣。
他了解战争的需求,也了解战争的稳定性。
因此他勒令士兵,必须卸掉所有子弹,并且无视路过的俄军。
这方命令还是无法消除士兵之间的紧张,但至少避免了走火的危险性。
很快,第二团俄军顺利通过。
他们以悄无声息的方式,向德军借道,然后对白俄西北军发起侧翼打击。
这样的打击是如此的突然,如此的迅捷。
他们明明还在抵挡红四第一团的猛烈进攻,突然之间侧翼就被对方给包围了。
而且因为圣诞节的原因,不少士兵都没有给自己的枪上好子弹。
面对突如其来的正面与侧翼攻势,他们已经被打得懵圈。
西北军从一开始就是必死之局。
他们所在的地段,北面靠海,西面靠德军,东面靠彼得格勒,南面靠布列斯特。
完完全全地被困在这里,唯一的靠山英军也卖了他们,往瑞典躲去了。
眼看着防线逐渐被红四军所蚕食,西北军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哗变现状。
一连几天,已经有几个营的兵力消失不见。
看着局势开始摆脱自己的控制,米哈伊尔向已经润到了瑞典的丘吉尔发送一份电报。
希望他们可以看在昔日队友的份上,拉他们一把。
丘吉尔原本是不想救的。
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局势,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违背大英习俗的决定。
协助白俄军进行战略迁移。
至于迁移到哪里。
自然是瑞典。
即使一开始跟德国走得很近,但毕竟还是中立态度。
加上德国越来越吃紧,之前还因为无限潜艇制,导致瑞典不少商船遭了大殃。
虽说忍而不发,但还是很不爽的。
所以这一次,他们回应了英国提出的要求。
中立国允许接纳战争难民。
毕竟,中立这个字样,是拥有一个极其灵活的标准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