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北向东南绵亘550公里,西北最宽处约273公里的阿拉鄯盟沙漠区,有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三大沙漠,占地约8万平方公里,即亿亩,哪怕将其中七成开发成绿洲,就是8000多万亩,相当于吉省一省的耕地面积。
又哪怕只用来种牧草,已知人工草场生产力可以达到普通天然草场的10倍~15倍——这又能为全国人民提供多少牛羊肉与奶,又能替代多少粮食?
当然,纵然有两漠水库,把这样的想法付诸于实施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嘉谷人手中,这个想法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举着望远镜的武镭,心中一时思绪万千。
他又想起了上次“暗访”时,嘉谷向导提到的,沙漠绿洲作为国家“耕地后备资源”的重要意义。
他回去也查了一下,这个问题比嘉谷人提到的还要严重。
优质耕地资源的消失,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区域尤其明显。甚至是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建设用地也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耕地。
不少人会说,不是能看到城市周边有不少耕地都荒废了吗,怎么说缺耕地开发了——这正是问题本身。新建的各类企业与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占用的耕地本身,周边的耕地,要么被割分得支离破碎,要么被污染,很多时候是被迫荒置,也难以再开发。
当钢筋水泥的城市,像一个个巨兽般,将周边的优质耕地“吞噬”,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就成为了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
正如嘉谷人所说,耕地后备资源的价值从不仅仅是体现在当前的产出,而是在未来开发的保障。
谁知道世界会发生什么事?可能一场感染病会让全球多国及地区限制粮食出口;又可能一场大范围的天灾会导致全球粮食出现粮食供应短缺问题……
都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但粮食是在地里种出来的。
如果多出来几千万亩甚至上亿亩耕地后备资源,不仅可以让东部的土地有计划地进行休耕轮耕,让土地好好地喘一口气;必要时刻,随时可将其改为粮食基地,保证国民不会饿肚子。
明白了这一点,嘉谷对治沙的坚持,在武镭眼中,就不再是堂吉诃德式的冲锋,而是无声的报国之举。
中华民族向来不缺乏敢打敢冲的报国者,但他们多半憧憬于理想而不善用力。
因为他们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初衷,还要有强大的精神,不会因为其他人的言辞和阻挠而改变初衷,才能在正确的路上正确用力。
阅历较同龄人更丰富的武镭,很清楚这其中的难度。
21世纪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国家仍处于上升阶段,收入的增加,就业的稳定,让民族的自豪感增强。
但工资上涨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网络和社交媒体将人们的意识形态演化得更混乱;科技的发展将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加剧人们对未来的焦虑……无不让拳拳报国之心停留在理想中。
大多数人是庸庸碌碌的——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报国,但嘉谷人的要求明显更高。
不知怎的,武镭望着沧海桑田的绿洲,想起了李白的《上云乐》:
西海栽若木,东溟植扶桑。
别来几多时,枝叶万里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