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中平元年(184)二月,太平道领袖张角被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被车裂,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
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发难,史称黄巾起义,因为起义者头绑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或“蛾贼”,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时机已到!”
正值二月末,郑勋看到传令官慌慌忙忙的跑进太守府,大致已经猜到发生什么事了。不过既然是朝廷传令,自己现在怎么说也是个小官,肯定要听令。
“大汉皇帝下诏,今叛军四起,各郡紧急募集乡勇。共剿叛贼!”
众人齐声回应。
“得令!”
传令官也顾不得休息,立刻出门赶往应该传达消息的下个郡。
董卓见传令官出门,马上拽着郑勋就坐。
“先生真乃神人也!不想竟这么快应验。吾等这就发兵?”
郑勋立刻摆手,反对这个提案。
“将军不可躁动!如现在发兵,必定人旁人起疑。三军统帅亦未定下,现贼兵号称百万之众,气势汹汹,若是孤军前往,怕是寡不敌众。且等朝廷定下主帅,再起兵不迟。”
董卓摸着胡子思索片刻。
“先生所言极是,传令下去,各部各募集粮草辎重,暂且按兵不动!”
郑勋也立刻起身拜别董卓,并亲自前往贾诩府上报信。
贾诩得知黄巾起义的消息,踱步思索这边的应对方式。
“此战徒儿自随将军出兵,吾当坐守河东,以防西凉蛮族趁乱造反。以徒儿才智辅佐将军,吾亦无忧。”
“郑勋谨遵师命!此次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将军,以报师恩!徒儿暂且别过,前去帐下安排处置。”
拜别贾诩之后,郑勋径直前往自己的军营。(注:别部司马这个职位,可征召兵士,并且并没有规定上限。)刚到军营,就看到李儒的身影。
两人相见作揖行礼,郑勋邀请李儒进大营商谈。
“先生此次可是要随军出征?”
郑勋开口询问李儒这次的打算,但李儒给出的回应却是郑勋不曾料想的。
“此番贼势虽大,但多为民兵、草寇,吾军装备精良不足为惧。”
“那先生此番前来有何吩咐?”
李儒看向边上的卫兵,对郑勋使了个眼色。郑勋明白他的意思,就让副官把所有人都带出帐外,并且吩咐暂时不见任何人。
“先生有事请讲!”
李儒叹了口气,低声跟郑勋耳语。
“董将军生性傲慢,虽会听吾等谏言,临战之时不免会有所轻敌,先生定当助将军把握分寸。另外,将军贪功,急于做出功绩,先生定要劝其三思而后行……”
就这样,李儒吩咐了一些辅佐董卓时候的注意事项,郑勋一一记下。
李儒走后,郑勋让部下请来徐荣。徐荣来到大营,不禁赞叹郑勋军队纪律严明,完全不像刚刚组建半年的军队。
“徐将军,某不些时日便会随董将军前去平叛。后方难免空虚,众将之中徐将军最值托付。定要注意西凉动向,以及郡内异动。若有异常首先知会师父与文优拿定主意。”
徐荣听到郑勋出于信任的发言非常开心,不带迟疑的接受了守家的任务。
他们再聊了一会,徐荣也回自己的军营做准备。副官进去帐内,看着郑勋略带疲劳的神情,不禁叹气。
“先生也不小啦,该成家啦!家里有一女子照料必然轻松不少。”
郑勋露出苦笑,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一直在不停奔波,哪有空考虑儿女情长?
“此事暂且不提,大事优先。”
“结婚生子亦是人生大事,不可怠慢,如不嫌弃,可与舍妹见上一面!”
郑勋再次叹气,副官并不是第一个给他介绍对象的,而且郑勋也相信他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此事容后再说……”
——
自刘虞被免官起,刘易就没有离开幽州,而且来到了涿县,在刘备家附近住下,他想要见证那一段传说,直到一张的招募义兵的榜文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