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说黎民百姓排在哪?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不知道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官忧国忧民都是在凹人设吧?你让他们先把自家兼并的田地交出来你看看他们交不?不交的请一律打成圣母婊谢谢。
但当时还在尚书省打杂的尚书令是个例外。
此人虽然也是举孝廉出身(是的,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我们大胤还没有发明出科举制),但他跟那些明为举孝廉暗为走后门的世家子弟不一样,他是真的孝廉,因此被举荐到尚书省做了个小官。
然后这个小官,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当时的尚书令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没存在感到中书监和侍中因政见相左而掐架时,都不会想起来还有他这么个长官可以拉过来评评理。
于是整个尚书省都十分低调,每天的任务就是看中书省和门下省各级官员互骂,然后等他们骂完了把意见确定下来了,再去执行他们的意见。
不过他们只是看着没啥存在感,贪起钱来可一点都不手软。
所以廖镇野在挑活命人口时,也颇费了点心思。
不能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这种事儿多的人里找,那就在尚书省里挑吧。
然后一要挑官位不太高的,二要挑出身寒门的,三要挑品行还算端正的。
挑来挑去就不剩几个人了,这位打杂二十多年的小官就被幸运的选中了。
他在成功任职后,依旧保持了前上司的风格,不多管任何闲事,任何政事只要按照程序递到尚书省了,他都会按规矩执行。
因此大多数人都在他这里钻过空子,也都欠他个人情。
再加上这人都快七十了,还老生病,看着挺不容易的,所以除了个别没有眼力见的,都愿意卖他个面子。
惜卿没想到廖玉熙就是这么个没有眼力见的。
“呵,你以为搬出钟离保这个老不修,我就会相信你跟你干爹的所作所为,并非皇上授意吗?”
廖玉熙一脸不屑。
惜卿一时间有些诧异,她没想到廖玉熙竟然猖狂到这种地步,问出这种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