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到镇上中学来,还有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必须是公办教师。而沈学良当时还是民办教师。调动之前,他必须首先解决“转正”的问题。
“转正”可不是“转圈”,说转就能转。有太多的要求要达标,有太多的考查要通过,有太多的印章要加盖。
这些不是一个问卷调查或者写一份详细报告,就能解决。这需要“求爹爹告奶奶”的托关系,严格考验着一个人所有的人际资源。
好在沈学良一直以来“才华”出众,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成绩相对斐然,优秀教师排名中,一直属于前列,在上级主管部门那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再加上他运气也不错,正好在关键的地方有一个“贵人”能够帮到他。
转正又调入到镇上中学,沈学良简直有一点“平步青云”的感觉。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人生极大的飞跃。或许,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跃过的是怎样一道别人望尘莫及的高耸门槛。
镇上的中学离家里就近得多了,只有相距不到三十米,父亲也能更好的照顾家庭和孩子们。
在照顾家庭和孩子方面,父亲是很令人感动的。他在各个方面展现着一个家长的完美风貌。沈清感觉父亲不只是父亲,同时还兼具了母亲的特质,很多时候都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能够做出可口饭菜的是他;照顾孩子们洗澡睡觉的是他;跟孩子们玩乐的是他;教孩子们各种知识的更是他。
母亲呢,仿佛缺少完整的思维,不善于在生活中施加一个母亲的影响力,虽然也为孩子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却没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印象。
沈清还记得一个夏天的晚上,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躺在竹椅上乘凉,父亲讲了很多的故事。孩子们听着听着,都睡过去了。不知过了多久,沈清醒了过来,却见父亲仍拿着一把蒲扇,默默的扇动着,为孩子们驱赶蚊虫。那场景真的很让人印象深刻。换了是母亲,就不会这么“死板”,她会把孩子们都抱到床上去,然后放下蚊帐。
沈清跟沈刚在一起,会经常讨论父亲和母亲,列举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评价他们,哪一个更有长者风范,哪一个更值得尊敬。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父亲是他们最喜欢的人,尽管父亲严厉起来,令人恐惧。
孩子们都养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每次回到家里,一看不见父亲,就会询问母亲:“妈,爸呢?”可如果是母亲不在家,没人会问父亲,妈妈在哪里。家庭里面,母亲几乎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或者,母亲,仅仅只是父亲身上的一件“附属品”。
父亲非常成功的让孩子们强烈意识到,他是他们坚强的依靠,甚至是唯一坚强的依靠。
此时,沈清抱着小弟沈昭走上了土坡,到达电影院门边,门外空坪处,已经聚集起很多等着下一场放映的观众。
沈清不时往坡下张望,终于看见父亲和母亲领着沈刚、沈依灵走过来。
“你们怎么这么慢?等你们好久了。”沈清抱怨说。
“一说看电影,你跑得比马还快。”父亲批评说:“读书有这份劲就好了。”
一听父亲提读书,沈清不敢出声,他知道,那是他的死穴。
父亲先去售票窗口那儿购票,那个售票窗口只跟一个老鼠洞口那么大,售票员深深藏在“老鼠洞”里面,根本看不见。大家也不排队,一百双手同时伸进售票窗口里面去。
经过一阵你推我挤的激烈肉搏,父亲终于买到了两张电影票。他回来抱过沈昭,一手拉住沈依灵,再让沈刚抓住他衣襟,沈清则攀住沈刚肩膀,母亲走在最后面保护。一家人穿过人流湍急的检票口,终于走进电影院里面。
父亲和母亲找好座位,父亲仍抱着沈昭,母亲搂住沈依灵。沈清和沈刚就跟着那些买了站票的人们,挤在过道里。
那天晚上,放映的是一部跟戏曲风格完全迥异的电影,名字叫《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