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枪炮声,使距卢沟桥正南不足一千里地的冀南历史名城邯郸,也受到了山摇地动般的震撼。上至官吏,下至黎庶,都对日寇顺着京汉线疯狂烧杀抢掠的一路南侵,心生戒惧与不安。特别是到了十月初,随着日军炮声的隆隆南推,邯郸城很快便会成为日军下一个攻击目标的消息不胫而走。主流传言是:一旦日军用飞机大炮攻城,不但城必破,而且疯狂的日军会洗城、屠城,造成十室九空的劫难。另一种传言是:邯郸城深沟高垒,墙坚砖厚,日军难以攻克,不必惊慌。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且风声越来越紧。不但国民党的滚滚诸公冠盖相望,来往奔走没了主张,就连一些地痞流氓也乘着官吏无暇过问政事的机会,借机打着抗日的幌子,以自立的各种抗日团体或组织的名义,勒令民众捐款捐物,挨门挨户敛财。甚至,这些个伪抗日流氓帮派,为了争夺某个区域的敛财大权,还大打出手,并发生火并。使邯郸城出现了管理失控,社会治安紊乱,恶人横行,盗贼四起,抢劫时有发生的鸡犬不宁混乱局面。
邯郸,是河北省最南端的一座古城。城内有一处闻名遐迩的丛台公园。公园中央筑有一座精致的三层青砖平台中式古典建筑,名曰“武灵丛台”。这是两千二百四十多年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使国力军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所建的一处供武灵王观看操练兵马和休息娱乐的11000多平方米高台场所。明清后,在这座中间夯筑,外用砖砌的丛台上,又增建了据胜亭、察院、行宫、回澜等建筑。使丛台显得更加气势不凡,古色古香。
据胜亭是丛台最高处的一座建筑。面南的卷帘棚式绿琉璃瓦大门尽显小巧高雅的风姿。大门后的据胜亭,在嫣红色四围廊柱的支撑下,四面双檐式绿琉璃瓦亭顶凌空傲穹,呈现欲飞浮状之态。高阔的朱色四周方格式窗棂,使人身居亭中,东、西、南、北的视野均可极目远眺。在廊柱之间,都有红色的厚实木板相连,这即可起到加固廊柱的作用,也可用于游人休憩小坐之用。
“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丛台公园附近的姚、薛、池三位老人常在丛台上的据胜亭相聚。因这里地高风爽,视野开阔,可俯视全城风光,又有连结廊柱的宽木条可作凳倚坐,所以三位老人把这里当做了他们晚年相聚䜩叙的宝地。家事、国事、天下事是仨老头随意调侃、唠叨的内容。闲聊是他们最惬意的事。到了1937年,仨老头在此相聚唠嗑已有六七年时间。
在三个人中,姚氏老人最为年长,已经75岁,另两位老人也已73岁。姚老头虽到齿迈之年,但精神矍铄,记忆清晰,谈吐健旺。这位清末老秀才最爱谈些古今国家大事。因其知多识广,满腹经纶,所以在仨人中,他常常是论题的引领者和掌控者,而另两位一生做苦力的老人,则甘心做倾听者和附议者。
姚老人还有爱哼豫剧的嗜好,每登上丛台的台阶,总要唱上几嗓子,这一来是显示一下他历练多年的不俗唱功与唱腔,二来通过走唱通畅一下他的全身气息,三是通过戏音传播给另外两个老友,表明他已驾临。
但自1937年7月7日后,这位老人登丛台再也没有唱过一嗓子戏,并在脸上时常挂着一脸的焦虑愁容。
10月7日是“七七事变”发生仨月之日。仨老人照例登上了据胜亭。他们在亭子北边的木条凳上面北而坐。
坐在中间的姚老先生,拉着左右薛、池两位老人的手说:“两位贤弟,愚兄觉得明日我们不能再来这儿相聚了。”薛、池两位老人急忙诘问:“老兄,为什么我们不能来这儿了?”
姚老先生眼含热泪,指着北方说:“日本鬼子已经打到邢台了,估计两三天内就会打到邯郸。恁俩说,我们还能来这闲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