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2 / 2)

 推荐阅读: 渣A怎么可能宠老婆 清穿之啃老皇子 冤种玩家的人生模拟器 我和兄弟们不想提起的事 八方灵守 星之启示录 王之羽翼 天梦神阁图书馆 从大周将军到皇帝 花开至荼靡
最新网址:hbcjlp.com

二月初一,当北直隶官学报名截止,拿到所有汇总文册的朱由检,便马不停蹄的来到了养心殿。

他与朱由校促膝长谈,二人手中轮流看着文册汇总,脸上笑意掩盖不住。

朱由检在感叹北直隶的入学情况,而朱由校则是在感叹隐户和田地的查清。

朱由校手里此刻拿着北直隶最新的人口汇总和耕地汇总,纸面所写的情况是北直隶七百八十二万四千六百人整,耕地三千余六十七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亩三分四厘。

比起洪武年间的二百六十多万人,二千六百多万亩耕地,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增长了三百多万亩。

哪怕北直隶的勋贵,百官不愿意,但在皇权掌握最深的北直隶,他们手里的耕地却很难隐藏。

多查出三百多万亩耕地,就等于增加了三十几万石米麦的赋税。

这么看起来,基础教育的推广,无疑让大明的户籍制度更为精确。

朱由校开始支持起了全民基础教育的政策,而相比较他只关心人口和耕地,朱由检关心的更多。

“近百万学子就学五年,这对朝廷的财政还是有不小挑战的。”朱由检放下就学汇总文册,然后才说道:

“北直隶此前前前后后迁移了近二百万人前往辽东、泰宁三府,这么看来哥哥登基时,北直隶应该有近千万人口。”

说到这里,朱由检有些感叹。

天启元年的北直隶,情况可能是十几万勋贵、文臣、卫所军官侵占近两千万亩耕地,而近千万人分近千万亩地。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南粮北运来维持局面,那北方粮价暴涨是绝对的。

至于眼下,尽管遭遇了旱情,但北直隶百姓基本人均三亩,而勋贵文臣们手中的田地下降到了七百多万亩。

这个数目自然很多,因为他们的人数也不过就六万余人。

百分之一的人掌握了四分之一的耕地,这自然让朱由检坚决了打击勋贵士绅的想法。

当然,这个打击不是说全部杀死,而是想办法把田地收归国有。

如果北直隶的农民能通过迁移,进一步下降到五百万,而朝廷又收回这七百多万亩耕地,并且利用蒸汽机来进一步开发北直隶,那农民的日子会过的更好。

按照后世的开发情况,整个北直隶比河北要小一些,但也最少能开垦出六千万亩耕地。

当然为了保障地下水,耕地最好还是限制在五千万亩左右,而五千万亩耕地分给五百万农民,人均十亩,户均五十亩的情况下,中农经济很快就能得以实现。

更别提北面朵颜府很有可能会被朱由检划给北直隶,届时朵颜府的三千多万亩草原也会分给百姓。

三千多万亩草原,五千多万亩耕地只分给五百万农民,中农经济或许能在朱由检这一代就实现。

不过中农经济只能维持几十年,随着工业革命,顺天府和天津府必然会成为后世那样的当代人口大城。

城镇人口不超过三百万,农村人口不超过五百万,这就是朱由检对北直隶的规划。

眼前的局面是,北直隶的城镇人口达到了二百六十九万,农村人口达到了五百一十一万,而其中京城人口便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人,其他各府县镇仅有一百三十五万人。

但问题在于,北直隶的耕地没有增长,因为没有足够的畜牧来开发一些山脚的耕地。

“第四版蒸汽机和挽马的培育得同时进行……”

朱由检想到了徐霞客带来的那些欧洲大挽马,随后才整理了思绪,将想法放回到了基础教育上。

“国朝这近百万学子,负责他们的教习数量明显不够,臣弟从其他地方凑了凑,一共是凑齐了六万教习。”

朱由检缓了一口气,然后才说道:“官学司的成德给出了今年官学司的支出。”

“虽说朝廷收了八十文书本费,还有学子的口粮,从地方靠捐献得到了牲畜家禽,但情况并不容乐观。”

朱由检把手中文册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写着猪四万三千余头,家禽八十七万只。

这规模看着很多,但算下来,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这是成德写在了后面的数据。

或许学子们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况下,八个月只吃十三斤肉,这不符合朱由检用海外对国朝输血的政策。

因此他提笔当着朱由校的面,用朱笔在十三的数字后增加了十七的数字。

“八个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马监的官场提供。”

“加上六万教习的俸禄和伙食,官学每年冬季的火墙燃料费用,官学司给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万两左右。”

“……”听到朱由检说的这串数字,朱由校皱了皱眉。

在他看来,朝廷给了学子就读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还要负责他们的肉食,以及火墙燃料费?

一年一百四十万两银子,这看似不多,却已经占据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财政支出。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省,人口规模只是大明在册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岂不是说,仅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这么多读书人,单单这占据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财政的支出,就让朱由校认为这政策不可能推广成功。

因此面对朱由检的想法,他提起朱笔同样写了数字。

二十……

“弟弟别忘了,我朝两京十九省,北直隶只是其中的一,还有另外二十行省等着这个政策的推行。”

朱由校直勾勾的看着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带着笑意把朱笔放下:

“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这百万学子走出一百个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会亏。”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为了推进户籍清查,耕地清查。”

“国朝眼下八万万七千万亩耕地,哪怕尽数十赋一,也能收到上万万石田赋。”

“这上万万石田赋折色后,国朝便有税银五千万两,从这五千万两里拿出一半来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可大旱过后,粮价下降,即便是上万万石田赋,折色税银也不过四千万两。”朱由校皱眉提出质疑。

他的质疑,朱由检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赋税新增在哪里。

盐酒茶矿,摊丁入亩,这一切都做完后,大明本土的赋税潜力,在不考虑金银库存的情况下,大概率是在五千万到六千万两之间。

在军饷、官员俸禄、基础教育等各项支出总计五千万两的情况下,除非大明其他什么都不做,不然财政很容易赤字,连修路都不可能。

但问题在于,大明不止有本土,还有海外。

交趾、小西洋、旧港、瀛洲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价值八百多万两的金银矿,还有两百多万两的税银,以及两千多万石米麦。

这些种种,折色下来后,大明海外可以入国帑近两千万两银子。

这才是朱由检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维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于其他额外支出。

这个模式下的大明,财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间差。

用四亿人的赋税来养最多一亿六千万人,大明养得起,而且科技会让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渐增加。

基础科学的普及会诞生人才,人才进入军备院后会帮助大明科技进步。

科技人才需要课题来攻克,而课题这种存在,朱由检的脑里多得是。

且不提其他,单单他留给军备院的那三百多课题,就足够他们花费上百年时间才能攻克。

那三百多课题一旦攻克,大明基本也就能达到一战时期的科技水平了。

哪怕攻破一半,大明也能达到十九世纪后期的科技水平。

全民基础教育后,朱由检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私塾和私学,禁止私下补课。

私塾和私学,不出意外会在全民官学后,成为贵族学校。

废除这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这样才能扼制士绅和勋贵这些贵族阶级的领先。

从政治来讲,它可以扼制士绅对教育,经济,民生,政治的把控。

从科技上来讲,按照北直隶的比例,大明适龄的两千多万孩童,只要走出两千个科技人才,大明就能保持对西方各国的百年领先。

哪怕后续被西方仿照,照抄给跟上,但遗产也足够汉人吃上近百年的了。

这一来一去,哪怕被超越,也是二百年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别说大明还存不存在,便是他朱由检也早就化成灰了。

因此基础教育要施行,福利政策也要执行,面对自家哥哥的质疑,朱由检写下了“两千”这个数字。

“银行和新币一旦推行成功,这便是海外三省一司一州能每年提供给大明的收入。”

“有了这两千万两的额外收入,哥哥伱认为大明能不能拿出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赋税来推行全民基础教育这条政策呢?”

“……”朱由校被朱由检这话给问住了,他还真的不太清楚海外有这么大能量。

毕竟今年的海外收入,主要大头也不过就是黄龙平灭南亚土邦的前后三千多万两金银罢了。

“如果南昆仑监察使司站稳脚跟,而南州开发成功,朝廷又收复三宣六慰,诸藩在南亚站稳脚跟,那朝廷的海外岁入或许能达到这个数目……”

朱由检说着,提笔又写下了一万万这个数目。

这个数目让朱由校瞪大了眼睛,甚至以为自家弟弟在夸大,但只有朱由检明白,这个数据想要实现有多么简单。

英国靠着海外殖民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只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七九一年的岁入五千一百万两,提高到了一八一二年的一亿九千多万两。

虽然之后因为各国跟上而跌落到了一亿五千万两,但依旧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收入。

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岁入暴涨到两亿六千万两。

英国能做到的,大明没有理由做不到,限制大明的是金银,而币制改革和海外金银流入会解开这道枷锁。

大明的亚非经济圈和宗藩体系一旦树立起来,大明完全可以在三十年内,在人口稳定提升,物价不涨的情况下,把岁入提高到一亿五千万两白银的程度。

这一切的基础早就打好了,按部就班做,错不了……

“银行和新币制,真的有这么大能耐?”

朱由校还是有些难以相信,毕竟在他看来,大明是世界中心,海外的能量,不可能有大明那么大。

只是面对他的难以置信,朱由检却轻笑着把关于银行和新币制的文册放到了桌上,慢慢推向了朱由校:

“有没有这能耐,哥哥看完就清楚了……”

晚上九点半左右更新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