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不怕丑,嘴巴又甜,吸引了不少人前来他的摊子前观看。
见他卖的楹联上的字写的真是好看,而且才一文钱一副,不少人舍得花这个钱买。有的人非常大方,一口气买了好几副楹联。
就连隔壁卖字画的老板也来朱瞻基的摊子买楹联。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懂朱瞻基卖的楹联上的字。
朱瞻基卖的楹联上的字行云流水、雄浑苍劲、翩若蛟龙、端正清秀……不是普通人能写得出来的。这些楹联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
字画摊的老板询问朱瞻基这些楹联从哪里来的,朱瞻基表示请人帮忙写的。
不少人前来买楹联,见朱瞻基和他几个兄长卖楹联,就好奇询问他们几个孩子怎么跑出来卖楹联。
朱瞻基早就给自己编好了一个故事,说他们家里没有什么钱,就想出来赚点钱,然后帮家里置办一些年货。至于为什么把楹联卖的这么便宜,是因为他们第一次出来摆摊卖东西,怕没人买他们几个小孩子的楹联,所以才决定卖一文钱。
听到朱瞻基这么说,前来买楹联的人都觉得他们几个孩子孝顺。有些人主动提高价格,不过被朱瞻基拒绝了。
“大爷,我卖给前面的人一文钱一副,不能卖给你们五文钱一副啊,这样做不诚实。”
“孩子,是我自己愿意花五文钱买你的楹联,又不是你自己涨价。”主动提高价格的大爷,有着一张慈眉善目的脸,富态的身材。他见朱瞻基虽然长相普通,但是一双眼灵动,小嘴巴又甜又会说,整个人机灵又可爱,让人看了忍不住喜欢。
“那也不行,我卖的一文钱一副,绝不会多收你的钱。”朱瞻基没想到遇到主动抬高价格的买家,“你要是给我五文钱,我就给你五副楹联。”
见朱瞻基坚持不涨价,大爷只好由着他。
“那我买五副楹联。”这么诚实守信的孩子,他还是第一次见。
朱瞻基没有急着给大爷挑选楹联,而是先问道:“大爷,你家有孩子读书,或者有孩子要参加科举吗?”
大爷不知道朱瞻基为什么这么问,但是还是回答道:“有,我有两个孙子在读书,日后肯定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
“那你两个孙子多大,读了多少年的书,在哪里读书啊?”
“我大孙子今年十六岁,小孙子今年十三岁,他们都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提到两个读书的孙子,大爷的表情非常骄傲自豪。
旁边的人一听大爷的两个孙子都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纷纷投向羡慕的目光。
“你两个孙子都在应天府书院读书啊,那他们很厉害啊。”应天府书院不仅是南京最好的书院,也是江南,甚至整个大明最好的书院之一。“那他们日后参加科举考试一定能考取到功名。”
其他人纷纷附和朱瞻基这句话,大爷听了,心里高兴极了。
“小老板,承你吉言啊。”
“大爷,我看你面相就知道你是有福之人,你日后一定会享孙子的福。”
大爷被朱瞻基这句话哄得非常开心:“哈哈哈哈……小老板你还会看相啊。”
陈芜和徐景昌他们愕然地望着他们的殿下,他们竟然不知道殿下还会看相。“我只会看皮毛,像你这样慈眉善目的,一定是有福之人。”
“谢谢小老板夸奖。”
“不客气。”朱瞻基挑选了五副楹联递给大爷,“大爷,这五副楹联都跟前途有关,希望能给你两个孙子带来好运,祝他们日后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
大爷明显识字,看到朱瞻基给他挑选的五副楹联的确跟前程有关,心中十分欢喜。最让他欢喜的是,这五副楹联上的字非常好看。虽然大爷不懂书法,但是他能看出来这五副楹联的字写的非常好。
当然非常好,朱瞻基特意挑选了五个状元写的楹联。
翰林院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状元,或者榜眼和探花,最差也是进士。
“小老板,谢谢你。”大爷满心欣喜地收下五副楹联。
“大爷,后年就恢复科举考试,如果你两个孙子参加,祝福他们能考中。”
“小老板,后年真的恢复科举考试吗?”大爷并没有听说这件事情。
“真的,你让你两个孙子好好读书。”
这几年因为打仗,科举考试没有正常举行。如今,天下太平,朱棣自然要恢复科举考试。
“好好好,我会让我两个孙子好好读书。”大爷还想再说什么,结果被其他人挤到一旁。
一听说后年要恢复科举考试,不少人都要买跟前程有关的楹联。
朱瞻基带出来两百幅楹联没一会儿就卖完了。他之前担心卖不完,没想到一个时辰不到就卖完了。
卖完楹联,朱瞻基没有急着回宫,就在他的摊子前跟其他摊子的老板和百姓们聊起天来。
百姓们见朱瞻基能说会道,又非常机灵可爱,就和他聊了起来。
别看朱瞻基小,他很会聊天,能不动声色地从他人口中得到他想要知道的事情。
小商贩告诉朱瞻基,这几年的日子不好过。因为打仗,粮食的价格涨了不少。那个时候的皇帝根本不管这件事情,还是现在的皇上一来南京,就严惩了哪些抬高粮食价格的不良商人,这才让粮食的价格恢复正常。
“这几年的收成不太好,之前的朝廷还加倍地征收粮食。”
“我们在京师,不用担心没有粮食的问题,但是粮食贵啊。”
“这几年有不少流民来京城,不过都被拒之门外。”
“还有不少流民死在城外,造孽啊。”
“那些当官的下令驱赶流民。”
“那些流民有一些不是什么好人,我听说他们抢劫城外的人。”
“我有亲戚就在城外的乡下,他们村就被流民抢过。他们报了官府,结果官府不管。”
“听说死了不少人。”
朱瞻基第一次听说这种事情,听得他满脸惊愕:“有流民?”他怎么没听说过。“现在还有流民吗?”
“现在好像没有了。”
“之前皇上打到南京来,那些流民害怕就跑走了。”
朱瞻基忙问道:“跑哪去了?”
“不知道啊。”
朱瞻基又问道:“那你们知道这些流民来自哪里吗?”
有一个大娘说道:“听口音,有北方的,也有扬州和长洲那边的。”
“北方?”朱瞻基若有所思地问道,“这些流民是因为这几年打仗才出现的吗?”
“也不是,在打仗之前就有了流民。”
一个中年男人说道:“在打仗前,就有不少流民来京城。”
“打仗前就有了?”
“打仗前就有不少。”中年男人压低声音说道,“之前那位登基时,就有不少地方闹旱灾,或者闹水灾,导致很多地方都没有粮食。”
“唉,那几年真的很多地方没有粮食吃。”
朱瞻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事情。自打他出生后,北平府就粮食充足。哪怕这几年打仗,北平府也不缺粮食。
“也就是说这些年一直都有流民?”
“有,一直都有。”
朱瞻基听了后,不敢置信道:“一直都有流民,京城的官员不管吗?”
“不管,他们都把流民赶走了。”
“我觉得是之前那位不是真龙天子,所以他上位后才会出现旱灾和水灾。”
“这几年怕是饿死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