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几日工夫,《杭州日报》的创刊号就已在杭州市内刊行。
与在汴京刚刚创刊时一样,《杭州日报》的刊行依旧是免费的。与在汴京稍有不同的是,这次日报社是雇佣了在杭州的运河里来回穿行的不少船夫与船娘,将报纸直接分发到杭州各处。
报上用最大的篇幅报道了杭州官府最近在河、桥附近设置“路灯”的消息。每天傍晚,会有人将点燃的“灯芯”放进“石灯笼”里,照明足够持续一夜。
在这篇报道里,官府设置“路灯”的举动被视为善政。而这份善政的功劳被归功于刚刚抵达杭州未久的通判苏轼身上——报道中明确提到,苏轼曾亲自去采石场查看“石灯笼”,并向炭厂采购“灯芯”。
他还亲自勘察了杭州城中多处河岸与石桥,以决定哪些地方需要设置“路灯”,并向杭州知州沈立提出建议。
苏轼刚刚上任没多久,就因为这篇报道,得了一个好名声。
明远再一次见到苏轼时,这位杭州通判用报纸当做“便面”,遮住自己长长的脸颊,既像是害羞,又像是要把自己得意的笑容都藏起来。
明远:苏公啊,您真是一位毫无心机,坦诚到可爱的人啊!
“远之,怎样,今日某总算有些空闲,咱们一起去游湖?”
游湖?
明远这时才想起。
他来到杭州已有数日,却整天忙忙碌碌,先是忙《几何原本》的事,然后是去市舶司,接着就忙于安顿他带来的各项产业。
而杭州城中,近在眼前的,那么大一个西湖,他竟然还没有去游览过!
苏轼却几乎一有空就去,而且每次都流连忘返。
“昨日下衙后去望湖楼喝酒,醉后写了五首绝句。远之为我品评品评!”
苏轼塞给明远一叠诗稿。
明远随意翻了翻,只见诗稿上用极其浓重的笔墨写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
西湖上阵雨急至的景色,便全然跃于纸上,几乎能令人置身于望湖楼上,眼见那天边翻滚的黑云,听到雨点敲击船篷的响声,感受到湖上的疾风,一阵又一阵……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1”
这是苏轼在描绘他独卧瓜皮小舟上望天的感受,群山俯仰,皓月徘徊……
一首首接连翻下去,明远忍不住以手抚额,心中暗暗感慨。
他这是在亲身经历并见证一代文豪的诞生啊!
苏轼却还在担心:“怎么了,远之,莫不是不好?”
“我是在感慨,苏公……若是这世间仅有一人是西湖的知己,那必是苏公无疑了。”
苏轼得了明远如此评价,高兴得嘿嘿笑出声。
“那远之今日必定要陪某一道游湖——”
苏轼立即拍板,定下了今日的行程。
“随后我们一起去西湖畔宝严院寻访‘诗僧’。”
“诗僧?”
明远还未来得及思考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已经被苏轼拉上出了门。
西湖盛景,确实无可比拟。
这日天气清朗无风,远处湖水如镜,映出四周山色,以及掩映其间的宝塔、寺院、花圃、茶园。
放眼眺望,钱塘门外石涵桥一带一道石堤已在。明远知道那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修的“白公堤”。当然,后世的“苏堤”所在的位置现在还是空空荡荡的一片水面,就等着明远身边这位大显身手了。
西湖岸边,则有无数游船来回行驶,不呼自来。
这些都是湖上专门待客的游船,有船篷,使游客免去日晒雨淋之苦,四周却并无船壁遮挡视线,令视野良好,坐在船中尽可以饱览西湖风物。
“今日还好,”苏轼已经坐过多次西湖游船,自然而然地为明远介绍,“若是二月八,或是寒食清明,就一定要事先指挥船户,雇定船只,负责就只能对着这湖光山色空感慨了!”
两人便上了一条船,船上有桌椅,有酒具,而且自带镣炉与灶具。游客只需一声吩咐,船娘便能烹饪茶水和简单的美味。
更有无数叫卖鲜果的小船,在各游船之间穿梭,果然是“乌菱白瓷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1,还有些“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1的卖花女,正摇着小艇,到游船的船舷旁兜售白兰花、茉莉花穿成的花球花环。
明远摸出几文钱,便从邻船的卖花女手中买了一大捧。
他已经有段时日不簪花了,今日兴致忽起,索性便取了一串淡紫色的茉莉,簪在鬓边。
一旁的卖花女看得顿了顿,忘记去摇手中的船橹。
苏轼则望着明远,倾倒似地颂道:“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2。远之,若无你,世上再无人当得起‘皎如玉树临风前’3这一句。”
明远微微一笑,将手中刚刚买的鲜花递到苏轼手中,请苏轼也簪上。
苏轼望着明远手中的花,笑道:“远之是潇洒美少年,某却是‘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4。”
明远笑道:“哪有此事?”
他亲手将一串茉莉簪于苏轼鬓边,笑道:“此花多半乃西湖所赠,专为谢过苏公昨日的诗!”
苏轼刚刚有迟暮之叹,马上又被明远这新奇的说法给打岔打掉了,顿时笑道:“远之说得太好,一言之间,西湖已如一美人,亭亭立于某眼前。”
苏轼说西湖有如一名美人,明远顿时睁大了眼睛:
——不会吧不会吧,苏公“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名句,不会竟然出自对他这随口一句的联想?
若真是如此……明远顿时有一种,不枉此行的感觉:不枉他到这个平行时空来一回,不枉他结识了苏子瞻。
明远闭上眼,复再睁开:他真的希望,希望苏轼将来能够远离那些悲惨的命运。即使这世上从不存在“苏东坡”,也不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