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上的一艘楼船,上面悬挂着一面大纛,上书“奉天讨逆大元帅”。
看着那面大纛,在看看舟船数量,不难看出这一路南军最少应该是四五万众以上,倾巢而出。
叛军前部迅速登岸,然后列阵前行,作为全军的护卫前进警戒的同时,也给后面大军让空间,而后各部依次登岸。
刘克明看到这些南军迅速列阵,就知道这仗不好打,同时也绝了趁敌军上岸出城突袭的想法。
敌军明显戒备森严,根本就没给城内守军的机会。
“备战。”
城上,民夫和辅兵正在将各种守城用的物资版上城,石头、滚木、火油。还有成捆的箭失。
士卒们都躲在城垛后面的阴凉处养精蓄锐。
叛军各部在登岸之后,数万大军不疾不徐,有条不紊的交替前行,各军连绵不绝,铁甲如森,枪槊若林,一面面将旗高高举起。
“赵”“王”“陆”“李”以及那面立于楼船之上的大纛,“讨逆大元帅吴王玉”。
“像含山大营和乌江发信,敌军已至。”
“诺。”
南军在登岸之后,除了负责警戒的,余下各部沿江扎营,挖掘壕沟,设立鹿角,布置营垒。
消息在当天就送到了不远处的乌江城,已经赶到乌江坐镇的傅津川自然也知道了,一并送过来的还有叛军的粗略的部署图。
大江在和州段,正好是呈南北流向,叛军大营正好背着大江,西对和州城,而并没有选择传统攻城时候围三缺一的方式,这也是因为叛军兵力虽然有六万之众,但想要三面而围,就必须抵近城下扎营,从而远离大江边上,失去了舟船之利。
思虑一番之后,傅津川令乌江的檀珲、含山大营的杜佑准备出兵,又令刘克明严守城池。
第二日,攻城开始。
虽然扎营没有选择围三阙一,但攻城还是三面勐攻,只留下西向含山方向。
王炳的左军万余人,负责攻打北城。李退之的后军负责攻东城,赵成浚的前军攻南城。
陆庆的右军和吴王亲领的两万余中军作为预备队策应。
叛军们扛着一架一架的云梯,开始前赴后继开始攀城!
城头上的守军,不断的往下倾泻箭失、滚木、石头。
需要十人才能操作的八牛弩,更是给叛军带来的极大的伤亡。一根弩箭甚至有时候能连续洞穿好几个叛军士兵,就像串糖葫芦一样,爆出一个个鲜红的血花,在它面前一里之内,任何甲胃都跟纸没什么区别。
城上的刘克明沉着应对,利用坚城和充足的物资来消耗敌军锐气。
而和州的守军跟润州、建邺的守军不一样。他们都是朝廷官军,吴王的贤名可传不到江北来。而在他们的立场来看,他们即便是不是和州人,也是淮南人,因此除了有守土之责外,还有守土之心!
而叛军的士气也还算高涨,军纪更加严明。
所以攻城之势非常凶勐,硬是顶着巨大的伤亡连续攻了四日。伤亡万余人。
而在第四天,叛军直接停下了攻势,因为朝廷的援兵来了。
“北军的援军,人数上不算多,观其旗号,应该是两万人上下,但...是扬州大都督武安侯的旌节!”
江边的楼船之中,一众将领闻听傅津川亲自领兵前来都有些恍然之色。
毕竟人的名,树的影。武安侯傅津川是什么人啊?那是差点把青唐大君擒获的百战骁将!
之前虽然对阵过盛名更为显赫的李世忠,但现在而且这跟建邺城可不是一个情况。到了江北,还想着在江南那样势如破竹无异于痴人说梦。
“王爷,末将请命,率军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