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见韦东临有些迟疑,于是想打消韦东临顾虑,说道:“你但说无妨,我想听你的实话。”
韦东临说道:“在我看来,王朝更迭是用武力的方式更换执政团队。明取代元,如果从王朝更迭角度,那就是执政能力强的执政团队更换了执政能力弱的执政团队。如果非要从民族的角度,那就是汉族赶走了蒙古族,恢复了汉人统治。”
崇祯答道:“如果按王朝更迭的角度,现在中国岂不是仍处于分裂状态,还没有完成统一?”
韦东临说:“正是。我听孙大人讲,圣上准备召集地方和中央的重要官员在京城开会,通知官员进京开会时,每人还发了本《三国演义》,孙大人也收到了一本《三国演义》。”
崇祯说道:“正是。朕听说后金的官员和将领喜欢看《三国演义》。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因此给参会官员发了一本。” 发《三国演义》还有个用途,崇祯没解释。
对于崇祯来说,自称“朕”还不太习惯,自称“我”更显得自然。这一点韦东临、周星汉和孙承宗都注意到了,但都放在心中,没有露出一点痕迹。
韦东临说道:“《三国演义》有三国魏、蜀、吴。元和明两朝,如果从王朝更迭角度,现在也是三国,明、北元和后金。”
崇祯听了这个想法,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由在殿中背着手踱起了步,一会又停下脚步,若有所思。就这样,走走停停,或停下来思考,持续了一会。最后好像想好了,下定了决心一样,明显感觉崇祯放松了不少,心情也比较舒畅。
崇祯微笑地问韦东临:“那外族入侵和王朝更迭有何不同?为何你认为元灭宋,明取代蒙古在中原的统治只是王朝更替,而不是入侵?”
韦东临答道:“天子,就是替天行道之子。有能力替天行道,才有资格成为天子,理应能者居之。天子替天行道,就是能够带领民众能够在未知中不断往前进,为民众找一条道路,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这个道路,最终会通过制度和文化的形式体现。王朝更替是能者居之,带领民众继续往前走,改变了制度,改变了文化,中国就不成其为中国,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了。入侵就要用武力来改变制度和文化,中国人不再成其为中国人。”
崇祯说道:“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披头散发穿左衽的衣服了!那岂不是发型服装的改变就是文化的改变?”
韦东临说:“孔子虽然是圣人,也有其局限性。发型服装是表面性的东西。如果走汉武帝对外开放交流之路,肯定要接触外面的东西,发型、服装等方面的接触不可避免,穿一穿外面的衣服也无妨。关键是不是有一颗中国心,最核心的是否第一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关键的是是否敬鬼神而远之,是否祖先崇拜。如果第一认同是上帝子民,那就迟早要出问题。”
崇祯觉得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吧,问道:“你觉得还有哪些称得起是大英雄?”
韦东临答道:“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大英雄,我觉得至少还有两个人配得上,一个是张骞,一个是霍去病。”
崇祯有奇怪地问道:“咦,两个都是汉武帝的大臣啊。”
韦东临说:“因为汉武帝是第一个为中国指出对外开放交流之路的皇帝啊。张骞出使西域,让汉武帝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建立与外面世界的联系;霍去病封狼居胥,解决了汉王朝面临的外患,打通了丝绸之路,让汉王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成为可能。霍去病作为少年将军,农耕民族的孩子,骑兵使用比草原部落更娴熟,每次用兵都是转战数千里,未尝过败绩,确实是军事天才,生命怒放,只可惜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