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赖辉东《论语史鉴》弥子瑕不是你们想的那种人!
第7章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直:正曲为直。会意字。甲骨文“直”字从目、从丨,会以目测量材料、使之不弯曲之意。引申义有正直、伸直等。直又通“德”。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上直(德)受(授)贤之胃(谓)也。”
“直”用作副词,表示一直、径直等意,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敢(李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人一定要正直,“直道”做人,“直道”处事。他在对待如何“报怨”的问题上提出:“以直报怨”。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
史鱼:卫国大夫,名佗(亦作鮀),字子鱼。由于他任宗庙祭祀的官,所以又被称为祝佗(祝融是火神,所以和火有关的职务都称为“祝”),祝佗善于辞令,能言善辩,被孔子誉为“祝佗之佞”,祝佗和璩伯玉、公孙贾、孔圉、公叔发等人被称为卫国的“柱石。”晋国的赵简子曾坦言怯于他们而不敢冒犯卫国。
祝佗临死前要儿子不为他在正堂治丧,以此劝谏卫灵公任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卫国将军,晋国人),古人称为“尸谏”。卫灵公前来吊丧时,看到这不合礼仪的丧礼时,大为吃惊,知道原委后,非常感动,并遂了他的遗愿。
矢:象形字,本义为尾部有双羽平衡的箭只,后引申为不变线的,定向的,坚定不移的如“矢志不渝”等。矢还有正直,端正等含义。
蘧伯玉:即蘧(qu第二声)瑗,字伯玉,今河南省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上大夫,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自贡(端木赐)的外公,因为人贤德而闻名于诸侯。与孔子亦师亦友,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收留和帮助孔子,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资助人。
蘧伯玉的言语“耻独为君子(没有影响到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成为君子是可耻的)”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其家乡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也自古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蘧伯玉年长老子10岁,长孔子30岁,他是第一个提出“弗治之治”的人,兴道德教化,引领人民,实行宽松、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是“无为而治”思想的雏形。所以,战乱频仍的春秋,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卫国才得以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晋国的赵简子欲伐卫,使史黯(晋国史官)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也。”
蘧伯玉和孔子亦师亦友,孔子周游列国14年,有十年时间住在卫国,第一年住颜浊邹家,剩下的9年时间住在璩伯玉家,蘧伯玉对孔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有人把他列为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回到鲁国后,他们之间还经常有派使者相互来往。
蘧伯玉活了101岁,他是蘧姓始祖,蘧姓后来多改为“璩”姓。现蘧姓人口非常稀有,全国不到一千人。璩姓人口比较多,约有九万人,台湾有个文化名人叫璩美凤。
卷而怀之:隐退藏身,不再做官。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为百姓谋利益,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质”,即以义为根本。他经常赞扬行义的模范人物,说史鱼无论国家政治状况如何,都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而奉“直道”,这是个有“大义”的人。
孔子还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里的“藏”是不得已的行为,多少有点无奈,体现了一个人的大度。蘧伯玉不贪恋官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藏”是主动的。体现了他的君子原则。他的行为影响了孔子的“邦无道,谷,耻也”的为官思想。
史鱼和蘧伯玉都是个坚守原则的人,前者刚直,不做墙头草。后者进退有度,不贪不恋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做人准则。
真实的弥子瑕
提到弥子瑕,很多人首先想到了“男宠”、“同性恋”,“小白脸”。其实,大家误会他了,他是被抹黑的,抹黑他的人是大思想家韩非!
韩非在他的《韩非子》中,提到了两件关于弥子瑕的事件,目的就想说明一个道理:同样的人,当你喜欢他的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当你不喜欢他的时候,他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两件事是这样的:
一,弥子瑕得卫灵公宠爱,有一次,弥子瑕母亲病了,他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不顾法律规定私自驾国君马车是要处刖刑(砍脚)的,偷偷地把卫灵公的马车驾走回家伺候母亲去了,卫灵公听说后,不但没有治罪于他,反而赞扬他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忘了自己会犯罪。”
二,有一天,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弥子瑕吃了一口桃子,觉得很甜,就把剩下的半个桃子给身边的卫灵公吃,卫灵公说:“多么爱我啊!自己觉得好吃,就留着一半给我吃。”后来人们把同性恋称为“分桃之爱”。
等到了弥子瑕年纪大了,色衰而爱驰,这时卫灵公又另外一副面孔:“这人真过分,假托君命驾我的车子,还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还是那个弥子瑕,但,卫灵公的心变了,他不喜欢弥子瑕了,所以同样的事情,对待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韩非的年代离弥子瑕的年代有300年,这期间没有任何史料提到弥子瑕和卫灵公的这种特殊关系,也许是因为“桃色”事件特别容易传播,以至于,真实的、德才兼备的弥子瑕已经很少人知道了。
弥子瑕,名牟,字子瑕,其祖父是晋灵公之弟,封于弥地,所以从弥子瑕父亲开始以“弥”为氏,爵位为“伯”,人称士伯。弥子瑕为弥姓始祖,其后人耻于其恶名,很多人纷纷改姓,所以现在“弥”姓非常稀有。
关于弥子瑕的史料有:
1,有一次,晋国囚禁了鲁国的叔孙婼(ruo第四声),准备交给鲁国的世仇邾国,弥子瑕找到了执政韩宣子,建议他放弃这个行为,韩宣子从之,可见,弥子瑕是个很有份量的人。
2,周天子的王子朝作乱,晋君派弥子瑕去周都观察情况,弥子瑕如实汇报后,晋顷公拒绝了王子朝的使者,由此可见,晋国国君是非常信任弥子瑕的。
3,韩宣子去世后,魏献子执政,弥子瑕任司马(军队司令),鲁昭公三十二年,周王城扩建,弥子瑕任总规划师和监工,可见其多才多艺。
4,由于卫国是晋国的附庸国,所以,晋国于鲁定公元年,派弥子瑕到卫国担任将军(人才支援),封于渠,所以弥子瑕又称渠牟。
5,鲁定公6年,鲁国入侵郑国,攻取了匡地,鲁军去时没有向卫国借道,回国时,鲁军却从卫国国都经过,卫灵公大怒,派弥子瑕去追击鲁军,卫国大夫公叔发特地找到了卫灵公,劝他放弃追击鲁军。
弥子瑕的父亲弥匄(gai)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国大夫,曾辅佐赵武,关于他的史料有:
1,郑国思想家、政治家子产陪同郑简公出使晋国时,由于晋平公正处于斋戒期间,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晋国宾馆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自己的车马,被弥匄责备,子产应对得当而事件平息下来(史称子产拆墙)。
2,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弥匄和名相叔向都写信反对,并预言郑国会大乱,结果,预言没有应验。
3,公元前530年,齐景公和晋昭公会宴,中行穆子陪同,投壶(一种投掷游戏)时,中行穆子言辞不当,被弥匄批评。
以上可见,弥子瑕是个贵族世家,父子俩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弥子瑕年长卫灵公十几岁,会成为卫灵公男宠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弥子瑕和孔子的学生子路(仲由)是连襟,他们的妻子都是颜浊邹(大盗出身,也叫颜浊聚,孔子周游列国第一年住其家,遂成孔门弟子)的妹妹,如果弥子瑕真的是国君男宠,性格勇武、鲁直的子路在卫国时,肯定会劝说他,甚至和他翻脸。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为什么韩非会想到弥子瑕和卫灵公会有那种关系呢?韩非可能看到过《孔子家语》中的记载“灵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灵公爱而任之”这段话,其中的“爱而任之”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于是,韩非编出了这样的段子。
那么史鱼又为什么要用“尸谏”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请求卫灵公远离弥子瑕呢?原因很简单,弥子瑕是个外国人,军队掌握在他的手里是不安全的。晋国对卫国早已虎视眈眈,要不是有史鱼、公孙贾、孔文子、公叔发、蘧伯玉这些柱石之臣,晋国早就下手了。
2、许衡的主要作品
一、《鲁斋集》·六卷(含书简)
卷之一—遗书,卷之二—奏议、上时务书二首、为君难六事、杂疏四首、对御,卷之三—说书、直说大学要略、读易私言、读文献公揲着说、论阴阳消长、小学大义、对小大学问、答丞相问论大学明德、论生来所禀、答或问不迁怒,卷之四—杂着、答仲叔二首、论子玉请复曹卫、辨说、高凝字说、王生名字说、吴氏伤寒辨疑论序、祭邹国公文、祭李生文炳文、畱别谭彦清、呈丞相乞致仕状、辞免京兆提学状、书简—与窦先生、与耶律惟重、与子师可、与子声义之二执事、与仲晦仲一二首、与友人、与孙谦甫、与孙伯玉二首、与张仲谦二首、与廉宣抚五首、代李和叔与兄子,卷之五—赠荣禄大夫司徒谥文正公制、大元敕赐故中书左丞集贤太学士国子祭酒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文正公许先生神道碑,卷之六—元史本传、国学事迹、古今儒先议论。
二、《鲁斋心法》
《鲁斋心法》七卷六册,现存善本为清代日本刻本,其特点是在汉文每字旁边加上“片假”文字,查有关古籍目录,均不见此类书,属国内罕见。该书卷首是明礼部尚书何塘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八月写的序言,卷内题“四川按察司副使河内郝绾(玉卿)编集,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何塘(粹夫)校正,河内知县关西高杰(冠英)刊行”。卷内内容与其他版本《鲁斋遗书》、《鲁斋全书》,《许文正公遗书》不同的是,卷内目录除列有总标题外,还列有每节每篇文章的标题。其中许氏宗派总图和许氏族谱列在卷之一,是最早的许衡族谱之一。卷之三以“天文”、“日月”、“阴阳”、“四时”、“读书法”、“学校”、“论史”、“论文”、“用人”、“论官”等五十个章节标题形式收录了许衡的文章和语录。该书每册书前均加盖有“安昌孙氏静观室藏书”印章,“安昌孙氏”为武陟县著名藏书家,安昌居士孙甲荣,“静观室”为其室号。武陟县图书馆现存古籍图书八千多册,许多珍贵善本书,多系孙甲荣之子孙永华所献。该书无疑对研究许衡生平和思想以及中日文化图书交流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该书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地影响深远。日本国元禄四年(1691,清康熙三十年)伊藤维桢译《刻鲁斋心法叙》、《鲁斋心法附录》。现藏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图书馆。
三、《授时历经》(与郭守敬合著)
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仅差26秒,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实行的历法,称《格里高利历》,在中国称公历或阳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
四、《读易私言》
此书专论《易》卦六爻之“德位”,大旨多闻发《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且又类聚诸卦各爻居于六位者,分别评析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盖健、顺、动、止、入、说、陷、丽,其吉凶悔吝又视乎所值之时,而必以正且得中为上。孔子《象》、《象传》每以当位、不当位、得中、行中为言。衡所发明,盖本斯旨。此书本在衡《文集》中,元苏天爵《文类》、明刘昌《中州文表》皆载之。国朝曹溶采入《学海类编》。
五、《鲁斋遗书》(又名《鲁斋全书》)
《鲁斋遗书》是后人收集许衡著作而成书。按《四库全书提要》记载:该书初由衡7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继而由河内教谕宰廷俊编成,礼部尚书何塘为之作序。明嘉靖四年(1525)山阴肖鸣风校刊于汴,并自为之序。其时适逢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认为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加以重编,增入《内法》及《大学直解》、《中庸直解》等,名曰:《鲁斋全书》。肖鸣风认为,先生著作尚多散佚,未敢谓全也,故更名《遗书》。故此本为应良所编,而鸣凤更名者也。全书14卷。前12卷按语录、小学四书直解、奏疏、杂著、书状、诗词等分类辑成,后2卷附录像赞诰敕之类及后人书识之文。内容繁杂,包括其学术、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反映其教育观点的主要篇目有:《语录上》、《语录下》、《小学大义》、《大学要略》、《小大学或问》、《明明德》、《大学直解》、《中庸直解》、《读易私言》、《时务五事》、《与子师可》等。
六、《许文正公遗书》
共八册十二卷,本书中的《时务五事》、《汰冗官疏》等奏疏,对研究元初政治情况很有价值。通常有清乾隆五十五年怀庆堂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万历二十四年江学诗刻本《许文正公遗书》14卷,收入馆藏古籍珍本丛刊第91册。
以上并收入《四库全书》。
3、几部小说中的人物
丁仪(正礼)丁奉(承渊)丁原(建阳)丁谧(彦靖)
丁廙(敬礼)于禁(文则)士孙瑞(君荣)山涛(巨源)
卫瓘(伯玉)马磾(翁叔)马良(季常)马忠(德信)
马超(孟起)马谡(幼常)马腾(寿成)王允(子师)
王双(子全)王平(子均)王匡(公节)王戎(睿冲)
王观(伟台)王甫(国山)王连(文仪)王沈(处道)
王肃(子雍)王修(叔治)王浑(玄冲)王路(文舒)
王颀(孔硕)王祥(休徵)王朗(景兴)王基(伯舆)
王谋(元泰)王粲(仲宣)王睿(土治)韦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毛玠(孝先)公孙度(升济)公孙瓒(伯圭)
文钦(仲若)文聘(仲业)尹奉(次曾)邓艾(土载)
邓芝(伯苗)邓止飏(玄茂)孔伷(公绪)孔昱(世元)
孔融(文举)母丘甸(子邦)母丘俭(仲恭)甘宁(兴霸)
左慈(元放)卢植(子干)申耽(义举)田丰(元皓)
田畴(子泰)田豫(国让)史涣(公刘)乐进(文谦)
冯习(休元)司马师(子元)司马防(建公)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司马儁(元异)司马朗(伯达)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司马懿(仲达)边让(文礼)吉穆(思然)
吉邈(文然)毕轨(昭先)吕布(奉先)吕范(子衡)
吕凯(季平)吕岱(定公)吕虔(子恪)吕据(世议)
吕蒙(子明)朱隽(公伟)朱然(义封)伍孚(德瑜)
伍琼(德瑜)任峻(伯达)华陀(元化)华歆(子鱼)
华核(永先)伊籍(机伯)向朗(巨达)全琮(子璜)
刘巴(子初)刘永(公寿)刘协(伯和)刘先(始宗)
刘邠(令元)刘劭(孔才)刘表(景升)刘岱(公山)
刘备(玄德)刘放(子弃)刘宠(祖荣)刘勋(子台)
刘晔(子扬)刘陶(子奇)刘理(奉孝)刘焉(君郎)
刘琰(威硕)刘禅(公嗣)刘虞(伯安)刘廙(恭嗣)
刘璋(季玉)刘繇(正礼)刘瑢(文衡)刘馥(元颖)
羊祜(叔子)关羽(云长)许允(土宗)许攸(子远)
许劭(子将)许靖(文休)许褚(仲康)许慈(仁笃)
孙礼(德达)孙匡(季佐)孙权(仲谋)孙休(子烈)
孙观(仲台)孙坚(文台)孙和(子孝)孙河(伯海)
孙亮(子明)孙桓(叔武)孙峻(子远)孙资(彦龙)
孙乾(公祜)孙皓(亢宗)孙皎(叔明)孙翊(叔弼)
孙綝(子通)孙策(伯符)孙登(子高)孙瑜(仲异)
刘静(幼台)孙韶(公礼)邯郸淳(子叔)严畯(曼才)
社预(元凯)社袭(子绪)杜琼(伯瑜)杜微(国辅)
杨仪(威公)唐阜(义山)杨修(德祖)杨洪(季休)
杨彪(文先)杨暨(休先)李严(正方)李典(曼成)
李胜(公昭)李恢(德昂)孝通(文达)李福(孙德)
李撰(钦仲)吾粲(孔休)邴原(根矩)来敏(敬达)
步骘(子山)吴质(季重)岑晊(公孝)何进(遂高)
何宗(彦英)何晏(平叔)何曾(颖老)何颙(伯求)
应劭(仲远)辛毗(佐治)辛敞(泰雍)宋忠(仲子)
张飞(翼德)张辽(文选)张休(叔嗣)张华(茂先)
张纮(子纲)张茂(彦林)张松(永年)张郃(隽乂)
张承(仲嗣)张南(文进)张昭(子布)张津(子云)
张特(子产)张悌(巨先)张既(德容)张鲁(公祺)
张温(惠恕)张缉(敬仲)张裔(君嗣)张嶷(伯歧)
张邈(孟卓)张翼(伯恭)陆纡(叔盘)陆抗(幼节)
陆凯(敬风)陆逊(伯言)陆骏(季才)陆康(季宁)
陆绩(公纪)陈武(子烈)陈宫(公台)陈泰(玄伯)
陈矫(季弼)陈琳(孔璋)陈翔(仲麟)陈登(元龙)
陈骞(休渊)陈群(长文)陈震(孝起)邵悌(元伯)
苑康(仲真)范滂(孟溥)和洽(阳土)金尚(元休)
金袆(德伟)金旋(元机)周奂(文明)周昕(大明)
周毖(仲远)周泰(幼平)周鲂(子鱼)周瑜(公瑾)
周群(仲直)庞统(土元)庞德(令明)庞德公(山民)
郑泰(公业)郑袤(林叔)法正(孝直)宗预(德艳)
审配(正南)孟达(子度)孟光(孝裕)孟宗(恭武)
孟建(公威)赵云(子龙)赵歧(邠卿)赵昂(伟章)
赵咨(德度)荀攸(公达)荀恽(长倩)荀彧(文若)
荀爽(慈明)荀勖(公曾)荀谌(友若)荀顗(景倩)
胡奋(玄威)胡质(文德)胡济(伟度)胡烈(玄武)
胡渊(世元)胡邈(敬才)种会(士季)钟毓(稚叔)
钟繇(元常)种劭(申甫)钟拂(颖伯)皇甫嵩(义真)
郗虑(鸿豫)郤正(令先)姜叙(伯奕)姜维(伯约)
娄圭(子伯)祖茂(大荣)祢衡(正平)费观(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