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崇祯隐隐约约有些不快,毕竟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因为刘明遇重伤,才功亏一篑,可是在打之前,卢象升多次请求关宁军以及刘之纶的新军予以配合。
如果,关宁军与刘之纶部加入这场战斗,哪怕刘明遇受到重创,还有刘之纶与祖大寿的军队,一样会让皇太极非常难受。
可是,孙承宗却没有调动关宁军以及刘之纶部。崇祯的脑回路非常清奇,什么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他从来不考虑,一个大臣能不能干,会不会不干事,从结果上来看。
孙承宗在这场战斗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可是考虑到孙承宗是临危受命,而祖大寿这个混球,无视君命,有机会慢慢收拾他。
“枢辅大人不要再说了。您的忠诚和干才,朕从不曾怀疑,这次之所以会吃这么大的亏,一来是因为建奴丧心病狂,竟将举国之兵趁冬季不便用兵,打了我军一个措手不及,二则是因为各军头懦弱,不敢死战,才让建奴占了便宜,各个击破!”
崇祯皇帝苦笑道:“后来天雄军、刘家军这两支新锐之师破马兰峪,突袭宽河城,不就打得很好么?可惜朕听信了那帮庸才的鬼话,没有让川军和登莱军驰援,痛失扭转败局的良机,这都是朕的过错,跟枢辅大人无关,枢辅大人不必自责。”
“陛下愧煞老臣了!此战损兵折将,四万蓟镇精锐全军覆没,赵率教死遵化城外,满桂死在广渠门外,朱国彦死在三屯营,老臣极为倚重的将领祖大寿更是畏建奴如虎,逃回辽东,老臣可谓颜面尽失,无颜再为官了,还请皇上赐还骸骨,让老臣回家养老!”
崇祯原本确实是想让孙承宗回老家的,事实上在原本的时空里,孙承宗确实是在建奴退出关内后,就被罢免了。
然而,在这个时空,崇祯皇帝的心情好了一些。毕竟这场仗让皇太极灰头土脸,损兵折将,差点阴沟里翻船。
崇祯更是因为孙承宗也是卢象升、刘明遇的举荐人,更何况,崇祯现在最缺的就是能办事、愿意办事的人,孙承宗恰好就是其中一个。
崇祯很聪明的转移了话题,问起宽河之战的详细经过。
孙承宗打起精神,将宽河城被围、天雄军支援,刘家军与天雄两支飞铁军血战建奴的经过一一道来,条理清晰,细节生动而丰满。
其实,这些事情崇祯皇帝已经听了不止一遍,对于崇祯这个爱好听戏文、评文的人来说,再听一遍,又是一种享受。
当然,与王勇文艺水平低不同,孙承宗这个老头那非凡的记忆力确实令人惊叹,崇祯听完,嘘唏不已:“刘明遇,可惜了其实坐阵中军,指挥麾下将士战斗,就能跟天雄军会合,把皇太极留下了!”
“陛下,刘明遇年轻气盛,虽有丧师之过,但忠勇可嘉,也尽了人臣的本份,还请陛下莫过怪罪他!”
孙承宗深谙人心,把崇祯这个小皇帝的心都把握得死死的,当年孙承宗出镇辽东,天启皇帝可是抱孙承宗的大腿,不愿意让他离开。
当然,崇祯不像天启,对于孙承宗的感情,远远没有天启皇帝依赖。
崇祯皇帝道:“朕自然不会怪罪他,不仅不会怪罪,还会重赏他,当年汉武帝得霍去病,十七岁封侯。现如今,刘明遇也是十七岁,他从来没有学过兵法,初次领军,便立下大功……朕欲封刘明遇为冠军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孙承宗总算放下了一块心头大石。他这么晚求见崇祯,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刘明遇,因为内宫里传出崇祯要重用刘明遇,这段时间,暗流滚滚,针对刘明遇的阴谋正在酝酿。
孙承宗可是现在东林党硕果仅存的大佬,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当然,他虽然是东林党大佬,却不能做到一言九顶。
此时的东林党,与顾宪成建立的东林党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东林党已经沦为了一个彻头彻底的利益组织,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更不会在意什么家国天下,社稷江山。
他不忍心看到刘明遇这颗军中新星,倒在政治斗争之中。看来崇祯对于忠于他的臣子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怪罪刘明遇之意,他也就放心了。
在很多一部分网络小说,写东林党也好,袁崇焕也罢,或者魏忠贤与阉党集团,都是非黑既白,要么无底限的粉饰,要么一味黑下去。
事实上,作为一个宽散的组织,里面充斥着无数野心家,就像周延儒、阮大钺、钱谦益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把他们看作一体,其实是不对的。
东林党大部分都是败类,还有一些秉承着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节操,当然,更多的是利已主义。
说到这里的时候,崇祯又问道孙承宗道:“刘明遇上书,请重立宽河卫,负责在长城之外监视奴隶,即使不敌,也可以给长城防线提供预警信息,枢辅以为如何?”
“这个提意固然是极好的,只是……”
“只是什么?”
“朝廷没钱,若在长城沿线与宽河城之间设立烽火屯,至少需要设立四十至五十个,以每个烽火屯两千两银子,这就是十万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