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崇祯颇为几分常凯申的风范,只要能打赢,天捅漏都没有问题,前提是要能打赢。这段时间刘明遇的罪过不轻,主要是肆意妄为,没有向朝廷请示,直接与建奴决战。
其次是致使麾下部曲伤亡惨重,最后则是虚报战功。崇祯气愤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小老板,手中好不容易有一笔救命资金。但是这笔钱被一名经理私自挪用了,崇祯自然是非常愤怒。可是如果是这笔钱被经理快速大赚了一笔,那么肯定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在刘之纶的猜想中,事情到了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皆大欢喜。
然而问题是,曹化涥是一个有节操的宦官,拿了钱,自然要办事。如果他们这些宦官口碑坏了,收了银子不办事,将来谁还给他们送钱?
“咳咳……”
曹化淳朝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咳嗽一声,骆养性马上反应过来,他走向崇祯皇帝道:“陛下,那……那刚才的旨意!”
不提这一岔,崇祯皇帝恐怕就已经忘了。
毕竟,王勇带回来的这可是一场好消息,冠军侯刘明遇可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皇太极带着两万余名建奴连同五六万蒙古骑兵进攻宽河,刘明遇直接率领两万余名彰武军士兵,以少迎战皇太极三倍优势之敌。
关键是,刘明遇还打赢了。
偏偏这些不知好歹的大臣,开始给刘明遇上眼药。
崇祯皇帝顿时火冒三丈,愤怒地瞪着刘之纶。
不过,转眼之间,崇祯皇帝的怒火就熄灭了一大半,刘之纶不像其他大臣,他是现在还能干事的大臣之一。当然将心比心,他也知道刘之纶为什么会诋毁刘明遇。这事情很好理解,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卢象升。
刘之纶作为刘明遇的顶头上司,嫉妒下面能干的下属,这事无可厚非。
不过,理解归理解,不代表崇祯会接受。他盯着刘之纶道:“元诚,你向为蓟州总督,掌蓟州军政大权,却对军宽河战事不闻不问,只是听到只言片语,就匆匆回来告状,险些断送了两万余精兵,更差点害朕错怪了一员大将,你该当何罪?”
刘之纶心中长长叹了口气,该来的还是来了。
这一次文臣集团只是试探性的对付刘明遇,要不然就会如此轻飘飘的一些弹劾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就应该委任刘明遇更大的权力,甚至说,可以让刘明遇为帅,统领昌平军、蓟州军、关宁军等军队。
军队一多,刘明遇自然无法顾及方方面面,更何况,无论是昌平军,还是关宁军,包括蓟州军,都不会听从刘明遇的调遣。
然而,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假装惶恐万分的道:“臣知罪,臣知罪!”
此时在场的文臣,马上就明白了过来。刘明遇的反击来了,而且来得如此凌厉,如此迅速,让他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看似只是一个监军昼夜兼程跑回来禀报军情,实则却是一套凌厉之极的组合拳,这一通反击最损的地方就在于完全封锁了前线的消息,让他们对战况一无所知,一厢情愿的以为明军必然惨败;更损的地方在于等他们告完状,这个死太监才突然杀出来,你不是告刘明遇抗旨不遵吗?
他们就告诉崇祯,若不是刘明遇抗旨,也没有如此大胜!抗旨不遵跟斩首七千的大胜相比,哪个重?
不对比还好,一对比,他这个蓟州总督的不负责任、气量窄小、睚眦必报等缺点就全出来了;反倒是刘明遇,虽然性子冲动,做事不顾后果,但是忠心耿耿,英勇无畏,更重情重义,反差是不是太大了一点?
对于崇祯来说,一个性格上有诸多缺点,但忠心耿耿,逢敌必死战的将军远比十个刘之纶这样的蓟州总督有用。
他不怕手下有缺点,没缺点的人他反倒不敢用了。刘之纶倒是没啥明显的缺点,但不会办事,有他何用?有那么一瞬间,他都认为把刘明遇跟刘之纶的位子对调一下会比较好。
当然,也就是想想罢了,真这样干,文臣百官还不拆了天啊?
崇祯虽然很不忿刘之纶,却也不好因为这一次的过失而过于责罚,毕竟刘之纶去年有大功,他想了想道:“元诚,朕罚你半年俸禄,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
刘之纶正准备谢恩,王勇不丁的咕哝了一句道:“宽河城蓟州只有三百里!”
一听这个,崇祯就加火冒三丈:“三边总督杨鹤,剿匪有功,擢升兵部尚书,迁蓟州总督刘之纶为三边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