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十七,洛阳明光殿。
元善见百无聊赖的坐在天子宝座上,今天的朝议是高隆之的独角戏,就连进献新律的封述也只能旁观他的表演。
高隆之对新律大吹大擂的同时,更是三句不离高澄,不厌其烦地向众人强调大将军高澄在修律过程中起到地指导性作用。
“陛下,既然新律著于太昌年间,臣请遵循旧例,以《太昌律》为名。”
正当所有人以为这场朝议将平淡无奇收场的时候,高隆之一句话犹如平地惊雷,满殿朝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连元善见也是神色诧异。
也怪不得大伙惊讶,有大将军五铢钱的先例在,众人都默认新律又要被称作《大将军律》。
毕竟高澄揽功时的吃相,也确实难看。
当然,不管叫什么名字,都不会改变新律推行全国的结果。
太昌三年(534年),高澄免去封述御史之职,命其钻研律法。
太昌六年(537年),三月十六,封述苦读三年后,经过高澄考校,受命主持编纂新律。
太昌七年(538年),六月,封述献新律12篇共计949条。
这部《太昌律》,高澄酝酿了足足四年,然而宇文泰拜读后对这部律法大为赞许,只花了几天时间,由文法吏按照他的心意,稍作修改,便也成了西魏律令。
西魏天子元宝炬年号大统,因而称为《大统律》。
消息传回关东,高澄愤恼之余,也无可奈何。
科学技术可以保密,但律法你若是藏着掩着,那不成了不教而诛了么,既然是要广为人知,又如何能够遮蔽宇文泰的耳目。
一个有才能、有见识,却又能够放下身段,学习他人长处的对手,着实难缠。
若非两方实力差距过大,只怕高澄真要与宇文泰相爱相杀一辈子,最后靠着年轻,熬死对方。
不过宇文泰也不只有抄袭的本事,去年沙苑大胜,为了酬功,西魏天子元宝炬授予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
受迫于东魏带来的巨大压力,宇文泰随即针对军队统辖系统进行改革。
他扩充脱产战兵8000人,将合计48000人的西魏战兵划为六军,每一军8000人,由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六人分别统率。
同时宇文泰在形式上采取鲜卑旧日的八部制,立八柱国,除自己与六军统帅以外,再加一个并无实权,只是挂名的广陵王元欣。
六军统帅之下,各有两名大将军,分别领兵4000人,大将军麾下又有两名开府,分别领兵2000人,开府又有两名仪同,各领兵1000人。
六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这一统辖系统脉络清晰,相较于同时期的东魏、南梁,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身处洛阳的高澄对此视若无睹,一来,东魏战兵主力远在晋阳,不归他的管辖。
其次,适合西魏的军事制度不一定适合东魏。
无论高欢、高澄都不可能在效仿西魏,在士兵和军官的关系上,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将二十万并州胡分派给诸将。
说到底,西魏四万八千人的主力部队本就并非宇文泰一人所有,他的上位也只是贺拔岳意外身死,受众人推举,相当于是一个创业团体推选出来的领头人。
否则也不至于等到沙苑大胜,宇文泰才收获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西魏名正言顺的最高军事统帅。
高澄关注的并不是西魏的统辖系统,而是宇文泰扩军8000人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