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不能及时配合司马懿作战,那无非也是不能建立功勋而已,还不至于被人问责。
公心私心夹杂之下,夏侯霸做了这个决定。
而夏侯霸的这个决定,让原本就有点举棋不定的司马师,也同样坚定了佯攻的信念但这个信念才坚定了几天,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原本在孟津渡南门坚守的蜀贼将领张翼,突然率领士卒撤出了孟津渡,跑到孟津渡的外围汇合了王昶所部。
而紧接着,王昶所部的军中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慌乱的状态,但这个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的就平息了下来。
王昶所部兵马,现在就在孟津渡的外围,围绕着孟津渡方向扎营,摆出防御姿态。
这个变化吧,让司马师和夏侯霸都有些怀疑了起来。
首先呢,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开始怀疑,是不是司马懿已经偷袭洛阳成功了,消息传到了孟津渡,导致孟津渡的蜀军出现了军心动摇。
蜀军军中出现的慌乱状态,就是这种可能的最好印证,至于很快平息下来,也没什么奇怪的,毕竟是王昶领军,这位前大魏将军的能力,司马师和夏侯霸都是很清楚的,平息军中骚乱,一时稳定军心,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呢.司马师和夏侯霸都不是那种没脑子的莽夫啊,聪明人做事,就容易想的多一点。
为什么王昶都来了二十多天了,张翼一直在孟津渡坚守,这个时候却突然的撤离了孟津渡?!
真的是因为洛阳方面有什么变故么?!
又或者说,其实是司马懿偷袭洛阳失败了,现在洛阳方面腾出手来了,王昶已经有了援兵,摆出这幅架势是要吸引孟津渡的魏军主动出击,他们好半路设伏的攻击自己?!
俩聪明人开始凑在一起,再次商议了起来。
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儿子,还是很了解自己的老爹的。
司马懿只是偏师去偷袭的洛阳,如果成功的话不好说,但如果失败的话,一定会退守巩县,跟大部队汇合的。
因此,就算自己的父亲偷袭洛阳失败了,洛阳也不可能轻易腾出手来支援孟津渡方面。
所以,司马师是比较倾向于司马懿偷袭成功或者接近成功了,这才导致张翼弃守孟津渡,跟王昶汇合,两人要么是赶紧撤回弘农去,要么是赶紧回援洛阳。
司马师判断,这时候别看王昶稳定住了军心,但必然不会在孟津渡久待,一定会在最近的两天时间内撤军的。
因此,司马师是建议,全军做好出击准备,随时准备截杀王昶的退兵。
可夏侯霸不同意啊。
第一,洛阳腾不出手来,不代表其他地方也腾不出手来万一蜀贼从关中调兵呢?!
二十多天的时间,虽然仓促了一些,但以上次洛阳攻防战的经验,关中郡兵也不是不能通过潼关,直接抵达孟津渡驰援。
第二,退一步讲,就算征西大将军真的偷袭成功了洛阳,王昶现在的行为就是要撤兵,但王昶这个人,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王昶这个人,智勇双全,当年在曹真大将军帐下是屡立奇功,这种撤军的时候反戈一击的能力,他并不是没有.在征西大将军已经占据洛阳的情况下,咱们没必要贸然行动,徒增伤亡。
到时候各路军马全都高歌猛进,齐聚洛阳,就只有咱们这边损兵折将征西大将军就算不追究咱们的责任,朝廷那边也不好看啊。
好吧,夏侯霸的这个说法,其实没啥太大的说服力的.他这么说,就是不想让麾下的魏军士卒,有不必要的伤亡而已。
这算是一种私心作祟。
但是呢,司马师也不是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夏侯霸到底是大魏的宗室将领,他的意见,司马师也不能不当回事。
因此,司马师还是稍微犹豫了一下,暂时没有下全军战备的命令。
可隔天,当军中斥候回报,说王昶所部正在拔营,准备撤军的时候.司马师还是有点坐不住了。
王昶明摆就是要撤军了,不追的话,司马师怎么想都有点可惜了。
再次找来夏侯霸,司马师建议道,“此机不可失也.仲权若有疑虑,可领后军为援,某率一万兵马尾随追击。若成,你我皆有功勋,若不成,有仲权接应,想来不至于有失。”
一个出击,一个接应,而且只带一万兵马.夏侯霸一时间还真的找不出反对的理由来。
就.这样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