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人情练达,转瞬间便通晓了薛蟠亲近之意,当即笑着回道,“贤侄不需多礼。”
薛蟠直起身子,继续供着手说道,“小侄这次途径扬州,是陪侍母亲、妹妹进京,贸然来访,还望姑丈勿怪。”
林如海笑道,“贤侄有心了,请坐,上茶。”
薛蟠在书桌前欠着身子坐下,不一时,老总管端来一盏茶,薛蟠忙起身接过来,微噙了一口,放在一旁。
林如海对薛蟠早先略有耳闻,却不太熟悉,便开口询问了一番,薛蟠一一答了。
林如海倒没有因为薛家的皇商身份,对薛蟠有所轻视。
皇商虽然也是商,但和一般的商贾却有所不同,是在户部挂了号的。
而且,薛家并不是世代为商,也是书香继世之家,祖上的紫薇舍人,也算是天子近臣。
林如海在此之前,虽然与薛家没有多少交情,但是林家先祖和薛家先祖,都是追随本朝太祖起事,驱逐鞑虏,复我中华的最早一批志士,祖籍都在江南,现在又有贾家在中间牵连,关系又能远到哪里去?
林家又子嗣稀疏,到林如海这一辈便是单传,林如海膝下如今更是只有林黛玉一女,林家嫡系到他这里,眼看着就要绝嗣。
所以林如海对外家子侄,还是颇有爱护之心的,只是岳家贾府的正经内侄远在京城,家世奢豪,没有什么需要林如海看顾的。
薛蟠这个便宜侄子,虽然与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隔了一层,但途径扬州,既然有心来谒见亲近,林如海自然不会拒人千里之外。
再加上,现在的薛蟠,一扫之气的纨绔之气,年纪虽然不大,但是气度却颇沉稳,言辞举止也颇妥当有礼,更得林如海青眼。
林如海自去岁发妻辞世,两个月前又送独女林黛玉进京之后,身边一个可说话之人也无,不免孤独寂寥。
薛蟠此来也算是适逢其会,给林如海带来了一些亲情慰藉。
林如海虽然是科举出身,曾经贵为探花,却不似贾政那样,只知清谈,不懂庶务,这才会被今上永昭帝选为巡盐御史,主掌两淮盐政。
既掌盐政,平日里接触最多的,自然都是盐商了。
两淮盐政,是帝国盐政的龙头,每年的盐税,足占了全国盐税的四分之一强,去年达到了八十万两白银。
是永昭帝最为看重的财源!
但是,一年八十万两白银,对施政处处受太上皇掣肘,亟需财源打开局面的永昭帝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
林如海先前收到永昭帝密旨,旨意中有让两淮盐税今年提高到一百万两白银的意思,并且多多益善。
林如海就任两淮巡盐御史已经两年,对两淮盐政的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要把盐税从八十万两,提高到一百万两,还是能做到的。
但是旨意中透露出的“多多益善”,就难办了!
当下,两淮盐运使衙门每年下发的盐引,有八十万,每引盐税一两白银,于去年的八十万两盐税正好吻合。
今年想要把盐税提升到一百万两,只需把盐引增发到一百万就可以了。
至于两淮盐场的产量能否匹配上,林如海似乎不担心。
因为据他所知,两淮盐场每年的实际产量,是官发盐引的一倍有余!
官发盐引之外的产盐,就是私盐。
如果能把流入私盐的产量,都纳入官发盐引之列,单以两淮盐场目前的生产水平,两淮盐税也能收到一百五十万两以上!
可是,私盐的弊端,古而有之,历朝历代的盐政衙门,都想要革除这项弊端,却从来没有成功过!
林如海想要完成永昭帝两淮盐税“多多益善”的旨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盐法,打击私盐。
但是这对他来说,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虽然总掌两淮盐政,但是两淮盐运使衙门治下,并没有多少可用人手,想要打击私盐,只能与各地府县合作,获得府县的大力支持。
改革盐法,更不是一个小小的两淮巡盐御史能做到的,顶多能提请上议,请朝中六部、内阁,以及九五之尊圣上做主。
这就是林如海现如今面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