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涛这样的清贫小官而言,花几百两银子,自费刻版出书,只是奢望。
但是,对薛蟠这样的豪富之家来说,几百两银子算得了什么。
况且,给韩涛出书,也不一定就是赔本买卖。
韩涛毕竟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虽然在翰林院做了几十年的冷板凳,但是能坐得住,也有可取之处。
翰林院作为国朝文华汇聚之处,韩涛几十年的冷板凳坐下来,在学问文章上,怎么也有几篇佳作。
刘汉帝国如今在文化产业方面,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尤其是江南富庶之地,承袭前明,小说话本盛行。
而像韩涛这样的文坛前辈的文选,对尚未进学的读书人增长见闻,有一定的帮助,所以也有一定的市场。
更不要说,刘汉周边,还有朝鲜、倭国、琉球、安南等属国,仰慕上国文华,对国朝传过去的书籍,视若珍宝。
至于韩涛在国朝文坛声名不显,薛蟠也不是没有办法,完全可以像后世包装明星那样,对他进行包装宣传,打出名声来。
现在的书籍,售价可不便宜,一本质量上乘的雕版印刷书,售价大都在一两银子以上。
印刷粗劣的话本小说,售价倒是要便宜一些,但一本也得大几百文。
现在印书的主要花费,是在雕版上。
虽然活字印刷,已经被北宋时的毕昇发明出来六七百年,这些年里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还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取得雕版在印刷业中的主体地位。
薛蟠现在暂时没有时间精力,去搞活字印刷,只能先用雕版印刷顶着,虽然要多花些钱,多费些事,但是对他个人,却没有什么,毕竟他只需要把事情吩咐下去,做事的都是其他人。
第二天上衙的时候,韩涛第一次主动来找薛蟠,先递过来一个书匣,笑意盎然道,“文龙贤弟,这是愚兄昨晚从历年的文章中,精选出来,略可一观的,贤弟看是否能用。”
薛蟠接过书匣,打开来,把里面的文稿取出,沉甸甸的,足足得有一两百张稿纸,要真的是雕版印出来,得是厚厚一本。
薛蟠笑着说道,“济桓兄的文稿,小弟拿回去先让人誊抄一遍,原稿会交还给济桓兄自己保存,这可是能传家的。”
韩涛摆手说道,“些许拙作,不值什么,既然交付给了贤弟,就由贤弟全权处理,愚兄绝无二话。”
薛蟠收好文稿,韩涛才把拟好的奏章草稿,从袖中拿出来,递给薛蟠,与他商讨。
薛蟠接过草稿一看,好一篇雄文,洋洋洒洒数百字,竟然有许多字,是薛蟠不认识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给薛蟠对崇文门税关的税务改革,找到了不少历史依据。
薛蟠当即说道,“这篇奏章,济桓兄拟得很好,词义通达,不需要再讨论修改了,就这样正式誊写,递上去吧。”
誊写奏章的事情,自然由韩涛负责,他本就有不俗的书法功底,在翰林院几十年,结交的都是书法的个中好手,借鉴百家之长,笔下功夫更显深厚,在薛蟠看来,不比青史留名的那些大书法家差。
尤其是誊写奏章的那一笔行楷,令薛蟠叹为观止,顶礼膜拜。
要说薛蟠到了这个时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要数书写之事了。
首先是习惯了简体字,对时下的繁体字、变体字,运用起来十分不习惯;另外用惯了硬笔,对毛笔书写,大呼头疼。
与薛家二叔的私人书信,胡乱地简繁字体混用,毛笔字写得歪歪扭扭,不会被外人看见,献丑就献丑了,反正二叔向来知道他是不学无术的。
现在到了官场上,面临正式公文书写,以薛蟠的三脚猫书写功底,就要露怯了。
当务之急,是要找一个靠谱的师爷,能代他处理此类事务。
韩涛写好奏章,落好名款,递给薛蟠,由他附属,这道《请改崇文门税关税务疏》,便算是他们两个税关衙门的正副主官,联名题奏的。
崇文门税关作为正五品衙门,自然没有直奏的特权,奏章需要先送到内阁,由内阁审阅之后,再决定是否禀报给永昭帝。
所以,这份奏章,最终能否落到永昭帝的案头,还是说不好的事情。
不过,这就轮不到薛蟠操心了。
而且,不论奏章能否得到内阁批红,获得永昭帝批准,对崇文门税关税务的改革,薛蟠都会做!
先上一份奏章,不过是为了以防万一,免得被找后账。
崇文门税关虽然有着“天下第一税关”的名头,但是此前每年收缴的税费,只有区区八万多两,在国朝每年四五千万两的赋税中,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