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澳洲来信 返程的路上,吕碧城好奇问道:“你怎么会知道这么长的故事?我读过这么多书,竟然没有看到过。” 李谕搪塞道:“是我自己编的。” “编得?”吕碧城眼圈还有点红,“确实十分感人,我从没听过什么故事通篇都在讲爱情。” 现在国内的小说界还停留在清末范畴,娱乐小说大行其道得等民国时期几个厉害人物比如张恨水出场。 不过就算他们,肯定也写不出大话西游这种脑洞极大的小说,毕竟时代限制在这儿摆着。 李谕说:“当然是编的,这个世界上哪有齐天大圣,哪有碧霞仙子?都是故事,就连《西游释厄传》不也是编的?” 吕碧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但你故事中,为什么都是一夫一妻,而且对感情忠贞不渝?曾经读过的书里,除了《孔雀东南飞》,我没再见过几个。” 李谕笑道:“这不就是应该的,你看欧美哪个国家不是?” “也就是说,也是中国未来应该的样子?”吕碧城问道。 李谕说:“这肯定不用怀疑!毕竟现在咱们到处兴办新式学堂,自然要学习优秀的东西。” 不过李谕心里其实知道就算到了民国时期,一夫一妻的制度仍旧很难推行。很多人,包括有文化的名人,也是三妻四妾,甚至当做一种成功标志。 就连吕碧城的恩师严复,也有两任妻子一位妾。而且第二任妻子过门的时候只有豆蔻年华,才十三岁…… 严复可是国内领先的西学大家,连他都这样,难免让吕碧城受到影响。 不过吕碧城这人既然号称“奇女子”,就是因为她身上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历史上之所以终身不嫁,就是看不惯很多所谓的“封建道德”。 严复对吕碧城不只是徒弟那么简单,几乎当成女儿,而且和吕碧城的娘家关系匪浅,没少给她操心。 吕碧城才貌双全,追求她的人太多了,后来还有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不过都被她拒绝。 因为她很清楚这些人到底什么样子。 吕碧城有一种不属于清末民初的超前思想。后人封她为民国四大才女之首不是没有原因的。 吕碧城犹豫了一下问道:“那你?也是这样想的?” 李谕斩钉截铁道:“当然!我李谕既然是新时代的人物,肯定不会保留封建糟粕。” 虽然吕碧城此时还没完全听懂“封建”两字,不过她天资聪慧,已经明了李谕的意思。 心中顿时有点甜甜的,似乎迎着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 下榻的宾馆中,近卫昭雪正在研究英国人很喜欢喝的下午茶。 恰巧这时李谕送吕碧城回来,看吕碧城的样子更加喜悦,近卫昭雪面色更加凝重。 李谕没有多逗留,先回剑桥去找卢瑟福了。 近卫昭雪让吕碧城坐下,客气道:“姐姐身体刚好,就大老远地到处走动。” 吕碧城脑子里一直在回味李谕讲的大话西游的故事,拉着近卫昭雪坐在一旁:“今天在哈代先生的文化沙龙上,李谕讲了一个关于爱情与神仙的故事,太精彩了!” “爱情?神仙?”近卫昭雪满腹狐疑,“这是什么奇怪故事?” 吕碧城立刻给她侃侃讲了起来:“虽然里面的主人公是齐天大圣、唐三藏,却和西天取经没有什么关系。” 近卫昭雪还不知道“同人”二字,更加摸不着头脑:“不是西天取经,难道是降妖除魔?” “都说了,是关于爱情,还是关于齐天大圣的爱情。”吕碧城说。 近卫昭雪感觉头皮发麻,“什么乱七八糟的!齐天大圣最后成了佛,怎么会有爱情?” 吕碧城端起桌子上的阿萨姆红茶,给近卫昭雪和自己分别倒了一杯,“你听我说啊,所以说是个催人泪下的悲情故事,对了,要先准备好手帕。” 故事一开始还是比较有喜剧效果的,尤其是讲到最开始至尊宝在五指山当山贼的快乐时光。 听到白晶晶用三昧真火烧至尊宝,还说出那句“改变什么形象,好好地做你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 近卫昭雪笑得前仰后合:“这哪是什么神仙的爱情故事,简直是癞蛤蟆想追求白天鹅。” “接下来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吕碧城说完,就继续讲了下去。 果然,在听到紫霞仙子说出“我猜中开头,却猜不中结尾”;以及菩提祖师说“有一天当你发觉你爱上一个你讨厌的人,这段感情才是最要命的”时,近卫昭雪心中颇受触动。 而故事讲完后,近卫昭雪也拿着手帕不断擦起了眼泪。 她边擦眼泪边说:“想到李谕竟然是个性情中人,能讲出这样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故事。” 两个女人聊起这种感情话题就没完没了了。 过了一会儿,近卫昭雪稳了稳心神,还是说道:“故事里都是骗人的,世上哪有什么齐天大圣,哪有七彩祥云、盖世英雄。” 吕碧城说:“或许,真的有哪,虽然只是个凡人,但就算是这个故事里,当个凡人又有什么不好。” 近卫昭雪默然,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晚上,她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脑子里竟然都是大话西游的故事,她突然自言自语道:“昨天晚上你叫了晶晶姑娘98次,还有一个叫紫霞的你叫了784次。算一下,二者正好差了8倍,他就连编故事都这么有逻辑吗?” 第二天,近卫昭雪起得很早,正在看最新的《每日邮报》,上面头版头条报道了李谕和吕碧城几天前在天上的事迹。 《每日邮报》面向的群体主要就是女性,发行量又大,估计很快便会流传开来。 吕碧城走出房间,眼睛瞟到桌上的报纸,立刻端起来看了看,顿时面红耳赤,报纸上添油加醋,写得甚至有点香艳。 好在吕碧城自己就在报社当过编辑,知道报社其实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故意这么写,不过故事主人公成了自己总归有点怪怪的。 近卫昭雪心中莫名涌上来一股酸酸的感觉,皮笑肉不笑道:“原来姐姐是因为这个才一起上了热气球。” 吕碧城此刻心神慌乱,没听出近卫昭雪太多话中意思,连忙说:“我没有想到高空和地面区别这么大。” “怎么会不知道?”近卫昭雪说,“李谕先生物理学入门讲义第四章第三小节专门讲述了气压与温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问题,你该不会没有看过吧?” “有,有吗?”吕碧城讶道,“我记不得了。” 近卫昭雪继续挤着笑容说:“真记不得了?为什么我就记得这么清楚?” 吕碧城嗫嚅道:“或许是我……我对科学之道了解不够深入,没有想到天上真的这么寒冷又难以呼吸。” 近卫昭雪说:“是吗?原来是这样?” 吕碧城胡乱说:“我,我也不知道……” 近卫昭雪看向报纸,说:“那就等等看大家们怎么说吧。” —— 此时的李谕,与卢瑟福在卡文迪许实验室。 卢瑟福昨天收到了一封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寄过来的信,专门叫李谕一起来共同研究。 卢瑟福说:“寄信的人是亨利·布拉格,他提出了一种解释原子结构的理论,让我参详一下。” 亨利·布拉克和他儿子威廉·布拉格后来一起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小布拉格也是诺奖历史上年纪最小的得主,当时只有25岁。 卢瑟福展开信件:“布拉格先生得到了一个漂亮的结论,他发现物质对α射线的阻挡能力与组成物质的原子质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李谕看了看信,以当下的科技发展水平看,布拉格得到这个成果的确值得称赞。 李谕说:“为什么不把信拿给汤姆逊主任看,他不是正在研究原子模型吗?” 卢瑟福说:“不太一样,布拉格先生的理论,初衷是为了验证雷纳德的物质吸收理论。” “物质吸收理论?”李谕有些疑惑。 此前提到过雷纳德,他也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不过后来一直为钠脆鞠躬尽瘁。 卢瑟福说:“雷纳德先生认为组成原子的细微结构叫做力子,每个力子包含一个负电离子和正电离子。” ——有点像后世的偶极子。 卢瑟福继续说:“当射线在物质中穿行的时候,必然会受到粒子内部存在的或者相邻粒子间的电场作用而偏转无法再向前,相当于被物质吸收了。这就是雷纳德先生的物质吸收理论。” 李谕突然想起来了:“雷纳德先生是不是还得出结果,阴极射线的强度与穿透深度之间满足e指数衰减关系?” 这个关系式直到后世也在使用。 卢瑟福点点头:“没错,所以它看起来很有道理。” 李谕又仔细看了看布拉格的信。 简单说,布拉格是受到雷纳德的启发,突然想到用荷质比大的粒子(带电量相同,但是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穿透能力不就强了。 这种东西自然是α粒子。 然后布拉格千辛万苦从法国搞去了一些溴化镭,做了实验。 布拉格八成与居里夫妇关系不错,现在各个大学都想要溴化镭,稀缺得很,能搞到很不容易,可能是居里夫妇送的。 现在的人类对放射性的危害是真不清楚,放在轮船上就运了过来。 李谕说:“我没记错的话,你也在做α射线相关的实验。” 卢瑟福说:“我已经做了很久,实验仪器在加拿大,如果到时候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去看看。” 李谕说:“α射线这种穿透实验,的确值得继续深究。” 卢瑟福点点头:“我正在制作一些更加精妙的仪器,布拉格的信对我也有所启发,等回了加拿大,势必要继续进行实验。” 李谕笑道:“静候佳音。” 卢瑟福正在做的,当然是α粒子散射实验。 同时代想到这一点的人其实也有,不过都没有他那么彻底,也不像他一样能做出来那些巧妙实验设计及仪器,况且他还有盖革这些鼎力助手。 李谕虽然洞悉实验原理,不过想利用现有条件制造试验设备有点难度,并且射线总归对身体有点危害,李谕可不像卢瑟福、布拉格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对这方面还是有点顾虑的。 李谕想起自己和开尔文勋爵的赌约,于是又对卢瑟福说:“开尔文勋爵现在已经接受你的射线理论,他甚至输给了我10个先令。” 卢瑟福很高兴:“太好了,这位老前辈接纳的话,我以后在皇家学会再做报告心里要踏实很多。” 李谕笑道:“你怎么就像害怕导师一样?” 卢瑟福苦笑:“开尔文勋爵严厉得很,你不知道吗?” 李谕摇摇头:“没感觉出来。” “他只有对你才这样,”卢瑟福叹道,“反正我每次看到他时心里都会紧张几分。” 李谕说:“我想今天就能在会刊上看到他公开的声明,支持你的理论。” 欧文·理查森突然走进来:“先别看勋爵的声明了,你先看看今天的报纸吧。” 他把《每日邮报》放在两人面前,报纸上一行大字很夺目: “高空的激情,星战男女作者,来自东方衣衫不整的才子佳人!” “哦~~~”卢瑟福顿时乐了,仔细品读起来,“我怎么不知道还有这事?” 欧文·理查森抱歉道:“实在不好意思,我只给莉莉安说了,没想到这么快传了出去。” 卢瑟福说:“你可真是重色轻友,这种趣事不给我说,却给女朋友说!” 欧文·理查森挠挠头皮,不好意思道:“那天晚上我和莉莉安小姐去约会,本想更进一步,所以说了热气球上的事情。” 卢瑟福顿时也变得有些八卦:“上垒了吗?” 欧文·理查森遗憾道:“没有。” 卢瑟福顿觉没有意思:“真是没劲!” 一旁的李谕有些无奈,一直听闻英国的小报很厉害,今天算是见识了,本来只有1,它能给你填充成10。这要是发表在大清朝的报纸上,真是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