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将关乎民生百业的想法,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
归根结底,是规范生产生活的方式,深刻了解其中根源,以便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尤其在农事、建造、医学,冶炼、防火防灾……这些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同大隋国力强盛、紧闭联系的部分,完全可以对官府与民间,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以农事为例,从汉至隋,已有《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作为农业生产参考,但结合地域、气候、习惯等各方面不同,大隋依旧需要继承与完善,另做总结。如元朝司农司所著的《农桑辑要》,另当如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一样,结合农业科技,可以编制出综合性书册,推动农业技术普及与提高。
从农事到其他地方,归结起来,只有全天下各方面的生产力发展起来,才能为解决大隋内部的饥饿受冻,解决大隋外部的强敌,提供充足的动力。
杨昭在这方面,去岁就有过考虑,他集资并以二圣为靠山,以晋王府为依托,以萧家六舅和小舅为代理人,兴建大隋理工之目的,正是在此!
国子寺下辖的国子学、太学诸馆,大方面落在文教上面,但于社会众类的科技生产力进步,并无太大贡献,更是极大制约了思维创造,由此,甚至会持续数百年的原地踏步。然于事实上,每个划时代的繁荣,都离不开科学进步。
当生活在这个世纪,当看到无数的同胞们生活艰难,当预见外藩之地于中原之威胁……当他有知识与地位,如何不能尝试手持杠杆,去撬动整个时代,去帮扶生活于这片土地的家人们!
是责任,是义务,更是荣誉!
肉眼可见,曾经的英雄人物,正在慢慢变老!
但大隋,这个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长达二百七十年地方割据混战,统一南北,确认三省六部制,初行科举的庞大帝国,却如同一个新生儿!
他杨昭同样年轻,在杨氏两代人落幕后,有决心,去帮扶这个崭新且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国朝,并让她成为当时代人类文明的灯塔!
照耀到辽阔的北漠,照耀更远的西域之西……这是他和他们的时代!
殿内烛火闪耀,天色早不知不觉间暗了下来。
内侍轻手轻脚地走到案处,将灯芯挑了挑,一瞬间,整个殿舍都明亮许多。
杨坚和独孤伽罗听完爱孙叙述,皆沉默着思索起来。他们并非是一直待在宫里的吉祥物,在外出巡游,或是微服私访中,也曾见过爱孙提出的问题。只是很多情况,数百年上千年的习惯下,无论官吏,还是百姓,都没有觉得有什么。
但在听了爱孙之言后,二人突兀发现,原来其中还有这么多可以改变的地方!
而且,面前爱孙信誓旦旦的模样,也给了二圣很大信心。他们想到了爱孙在城外所见的学院,不觉间想到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