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这三十六个人,乃是十二个县武举成绩最卓越之人。”
三原镇的校场,从领地十二个县选拔出来的武将聚集。
这些武将武力过人,又知晓兵法,是军司马、都尉、校尉人选。
张华扫视校场上的三十六个人选,一共有三十五个男武将,还有一个女武将。
这些武将要在张华面前比拼武艺,展示各自的武艺,以及应对张华有关兵法的提问。
“在下王大郎,来自大宋至道年间!”
“在下独孤永业,来自北齐!”
两个武将,一个握着木刀,一个手持去掉利刃的木枪,在校场比武台对峙,自报来历。
花木兰说道:“各人切磋,点到为止,只为在主公面前展示武艺。”
“是!”
自称为王大郎的武将步法扎实,挥刀攻向独孤永业。
独孤永业持枪迎击,击开王大郎的木刀,让王大郎的木刀无法近身。
这些武将,武力值至少有70。
张华的领地有十二个县,三百万人口,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三十六个武将,武力超过70,实属正常。
这些武将能够通过兵法考核,统帅值至少在60以上。
统帅值和武力值达标,就足以担任中低层军官了。
张华与花木兰、梁红玉、黄忠等武将,在一旁观看两个武将切磋。
“独孤永业的武力,比起王大郎强了不少。”
张华明显看出两个武将的武艺差距。
王大郎握着一杆木长刀,却始终无法近身,被独孤永业的枪术牵制。
独孤永业看上去还游刃有余。
在双方打斗三十个回合之后,独孤永业已经完全压制了王大郎。
“放手!”
独孤永业一声大喝,木枪挑刺王大郎的手腕,王大郎下意识松开木长刀,兵器落地。
“是我败了。”
王大郎脸色苍白,承认战败。
在主公面前失利,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想要提拔为将领,那就十分困难了。
王大郎只能期望后面的武将表现更加差劲。
独孤永业收起枪势:“承让。”
随后,独孤永业又向张华抱拳行礼,这才退下。
张华点头示意,认可独孤永业的武力。
张华又转头向身后众将问道:“你们可认识此人?”
历史上的名将数量实在是太多,张华耳熟能详的却很少,还真不认识这个独孤永业,也许其他武将知道其来历。
北宋杨业说道:“如果末将所料不差,此人应该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领军将军、洛州刺史,颇有军事才干,熟习弓马,最擅长守边。”
“原来如此。”
张华就说这个独孤永业看上去武艺不俗,而且还能通过兵法考核,一定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领军将军、洛州刺史,这可是北齐的封疆大吏。
相比之下,王大郎这个名字就是路人甲级别的人物了。
根据杨业所言,此人擅长守边,为戍守边境的武将,因此张华留意此人。
擅长守边的武将,再多张华也不嫌多。
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一个方向主攻,其他方向就要防守,那么就需要大量守边武将,加大敌人攻打防线的成本。
不少候选武将向独孤永业投来羡慕的目光。
独孤永业击败王大郎,展现出惊人的武艺,将来仕途必定一帆风顺。
在独孤永业、王大郎的切磋结束之后,又有一对武将上来切磋。
“在下张武刃,来自大唐!”
“在下霍春,来自大隋!”
两个武将一个使用流星锤,一个使用梅花枪,在比武台鏖战,战斗相当激烈。
两人势均力敌,没有一人能够取得上风。
在打斗一百个回合之后,两人都气喘吁吁,躺在比武台上,摆出一个大字。
“这两人,虽然不分胜负,但他们的武艺,与之前的王大郎相差无几,比起独孤永业,又差了不少。”
张华暗自摇头。
独孤永业作为北齐边将,武艺明显比这些路人甲高明。
如果不是独孤永业有武力和统帅能力,北齐皇帝也不会将其提拔为重要的洛州刺史。
北齐与北周,一个占据关东,一个占据关中,交战的地方就在洛阳四周的区域,可以将这个洛州刺史的地位理解为三国时期的汉中太守。
这两人下去之后,又陆续来几对武将切磋,展示武艺。
张华也没有发现第二个令自己眼前一亮的名将。
主要是名将大多都投靠了各地强大的诸侯,或者割据一方。
名将一般都有兵马,而供养兵马,需要粮草,要么有自己的地盘,要么依附强大的诸侯。
还有一些名将在乱世兵败被杀,或者一个人穿越过来,遇到山贼,于是提前阵亡。
出现在张华势力,但还没有出仕的武将,估计数量已经不多了。
张华设立武举,就是为了打捞领地内最后一批名将。
“在下刘石头,来自大元!”
“在下李陵,来自大汉!”
只剩下最后十个候选武将时,两个武将登上比武台切磋,自报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