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净观」是佛教的一种修持观想行法。众生因为贪爱,于我、我所有上面,产生执著爱染,而生起种种痛苦,佛陀于是教导众生观想自他肉体充满屎、尿、涕、唾等肮髒之物,以减少对他身及自身的淫欲贪爱。如果能以不净观善摄其心,就能去除贪爱染著。这裡有六种不净观,提供大家参考:(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塚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的问题;而自己的问题中,最重大的就是命运的问题。对于命运的看法,因人而有种种的差异。有的人生活遭受到折磨辛劳,便怨恨命苦;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遭遇,只知认命,认为人生的一切福祸穷通,都是由命运安排;有的人对于生活的贫苦困顿,能安贫守节;有的人对于自己的际遇,抱持乐天知命的态度,因此能不忧不惧。其实不论命运乖舛,或风云际会、不可一世,都不一定要听天由命,应该培养洗心革面的器识,创造自己的人生。谈到佛教对命运的看法,下面分成四点来说明:(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一般说阿弥陀佛手持金台或莲花,甚至说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个圆满相,手里虽没有拿什么东西,其实是拿了虚空,虚空、法界都在他的手中。(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据我对宗教的体验和了解,不只中国,全世界的神明都是人创造的。既然神明由人创造的,当然你欢喜哪一尊,就可以供奉哪一尊。随著个人不同的需要,有的人供奉土地公,有的人供奉城隍爷,有的人供奉财神,有的人供奉王爷,有的供奉保安大帝。我求助派出所不能成事,就求土地公;我求县太爷很困难,就求城隍爷;我求教育部长很困难,就求文昌帝君;我求医师很困难,就求妈祖、求观世音。我的心需要什么神明,就供养什么神明,请他来帮助我。(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法苑珠林》中提到点灯八种利益:一、美貌相好。二、信心增上。三、道德、戒律增上。四、眷属和合、美满增上。五、辩才增上。六、修行增上。七、出生人间,可生富贵家;生天,可增品增位。八、看清目标,照亮前途,果证菩提。(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简单地说就是善、美的好报。譬如:从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长相端正、聪明灵巧、身体健康、心地善良、喜乐开朗;长大后求学顺利、事业如意、婚姻美满、善友众多;中老年后子女孝顺、名节清廉、知足常乐、长寿无病、能得善终等,这些都是所谓的福报。获得福报方法很多,也很容易。例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分别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称「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报虽然各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是都属于迷界,难脱生死轮回之苦,因此为圣者所厌弃。(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因果,不是一般劝善,教人做好事而已,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也是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其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也不如。《尚书》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因果报应是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的定律,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如《涅槃经.遗教品》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诵经,又作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有很大的利益,诸经论多有教劝读诵受持,广说其功德。如十二卷末所载:「法身既远,所寄者辞。沉吟反复,惠利难思。」本科所载为诵读经典有成的高僧。如释昙邃、释法相、竺法纯、释僧生、释法宗、释道冏、释慧庆、释普明、释法庄、释慧果、释法恭、释僧覆、释慧进、释弘明、释慧豫、释道嵩、释超辩、释法慧、释僧侯、释慧弥、释道琳等(卷十二)。(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咒,是佛与佛彼此通达的一种方法、彼此告解的语言。咒,又称「陀罗尼」,有「真言」、「总持」的意思,一句咒语包含一切、总持一切。如佛教徒念「阿弥陀佛」,是念「佛」的名字,一句佛号和咒语一样,统摄了一切。在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里,持咒是属于修行门。持咒,是要学习佛的密德、佛的圣号、佛的语言;持咒的人,必须身、口、意三业相应、融和,才能发生作用。(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答:当然可以!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手执金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来,就由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大家到寺院参访,经常会看到出家人敲打木鱼念经。很多人会讚美木鱼的声音好听,但更多人好奇:为什么要用木头作成鱼的形状,并且拿一隻槌子敲打呢?其实它是有意义的,有四点如下:第一、有精进的意义:我们看水裡的鱼,不管游水或静止不动,牠是不会闭上眼睛的。佛门以鱼的形象,来勉励大家在修行上,要像鱼一样精进不懈。甚至在鱼梆上会写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珍惜光阴,时不待人」,提醒大家惜时惜阴、努力用功。精进,可以改造自己懈怠因循的毛病;精进,是勉励自己向上最实际的方法,也是开发潜能的不二法门。因此,我(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这就是谈到的,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心念。一般说,医生利用小动物做实验时,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医学,以期救护更多的人,虽然行为上或许有争议,但用心是可以谅解的。记得前年(二○○一)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有一位信徒为了消灾免难、求长寿,找来一位师父到家里诵经祈福。这位师父诵完经以后,紧接著替他祈祷求福,于是口中喃喃念道:「南无远方菩萨,现在某某信徒向你祈求,希望你给他富贵、给他荣华、给他升官、给他发财、给他……」(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就是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瞋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灭」,寂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异名;灭谛是指灭尽贪、瞋、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淨的真如体性。「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华严字母出自《华严经》,旨在讚歎华严法会、华严世界、华严会上的殊胜,每一个字母代表的都是菩萨的高超的境界。善知众艺童子就是教导善财童子唱诵四十二梵字,而令其获得菩萨解脱妙法。那种梵腔曲调,难度很高,所以就是在佛教裡,会唱「华严字母」的人也为数不多。(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禅坐的方法,不外调身、调息、调心三项,略为说明如下:1调身——毘卢遮那佛七支坐法。(1)盘腿:有双盘和单盘两种。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将两腿都盘起来,佛教称为全跏趺坐,即先将左脚放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腿上,名吉祥坐;或先将右脚放在左腿上(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1消除生活压力:生活的压力来自内心的散乱,以及对生活现象的错误认识。禅坐可以静心息虑,找回自性,帮助我们辨别邪正,釐清错误,压力也就自然消除。2增进身体健康: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现代的医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疾病,大都来自于内心的焦虑、贪婪、瞋恚等情绪。禅坐可以让我们性情恬静,气息安宁,感受清凉,并且可以畅通气血脉络,促进新陈代谢,使机能不易退化,因此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袪病延年。(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佛教讲诵经超度,道教也有作法普渡,基督教要祈祷得渡,任何一个宗教都希望大家可以得渡。其实,我们不一定要超度鬼魂、祖先,超度自己才是最重要。究竟如何超度自己呢?有四点看法:第一、超度冤亲可以广结善缘。明朝冯梦龙〈醒世恆言〉说:「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世人皆希望世界早日和平,却仍然战祸连连;家庭皆希望和谐相处,家暴事件却层出不穷,这都是因为彼此把对方当为冤家聚头所致。因此为求世界大同、人民安乐,人人当以平等心待人,不分怨亲,大家同体共生(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金刚杵有降魔的意思。原为古代印度的武器,由于它的质地坚固,能够击破各种物质,因此以「金刚」之名冠之。一般到寺院里,山门口总会供奉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进入山门后,来到四天王殿,则会见到手持金刚杵的韦驮菩萨。这个意思是说,平时我用慈悲来摄受你,但是当你顽强,我不得办法的时候,只有用金刚降魔杵,以力来折服你,这是所谓「爱的摄受,力的折服」之意。(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在佛教里,《法华》是大乘圆教。佛陀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初说法,是在定中讲说《华严经》,有三七二十一天,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华严的境界。佛陀讲说《华严经》的时候,菩萨、二乘人都听得如聋若哑。所以,佛(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五体」,就是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首的并称。「五体投地」就是两膝、两肘与头著地,以头顶敬礼,通常用于对佛、菩萨、长老、和尚的礼拜,是佛教最恭敬的礼拜方式。(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答:当然可以!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手执金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来,就由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这就是谈到的,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心念。一般说,医生利用小动物做实验时,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医学,以期救护更多的人,虽然行为上或许有争议,但用心是可以谅解的。记得前年(二○○一)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佛教徒都知道,出家人在早、中饭前都要唱念“二时临斋仪”(即供养偈和供养咒),然后才可用斋。但我们很多人都只知道这一基本仪式,却对念诵供养偈和供养咒的含义并不明了,《供养咒》有什么意义?(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金刚经》经文开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所叙述的著衣、持钵、吃饭等等生活琐事,其实就是一段般若风光。著衣,是身上放光;持钵,是手上放光;入舍卫大城乞食,是脚下放光;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则表示有次序的放光;饭食讫,收衣钵,周边收拾整齐(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在佛门里,吃饭前要唱〈供养咒〉,是否有什么意义?星云大师答:在寺院过堂,早斋及午斋要唱诵〈供养咒〉,用完餐以后诵〈结斋偈〉,这是为了帮助大众提起正念,正意受食。其中有一段:「若饭食时,当愿(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一、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二、口和无诤:(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皈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发心就是开发心田,学佛首先要学会发心,心的田地如果不开发,纵使外缘具足,福德具足,也不能长出菩提之苗。就像一粒种子,如果没有好的田地,它就不能结出好的花果,所以我们要开发心中的财富,开发心地的能源,必须从「发心」开始。(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像西藏、泰国等地方,谈不到所谓吃素的问题,只有中国的佛教徒受儒家的影响,或者是受根本佛教慈悲的观念,觉得要素食。刚才的问题是:素食者可以吃鸡蛋吗?有人说不可以,因为鸡蛋也可能有生命,素食是要不断众生生命,所以,应该不可以吃鸡蛋。但是,喜欢吃鸡蛋的人,他说这个有什么关系,现在饲养的鸡所生的蛋,没有生命的可能,吃鸡蛋也等于素食。在佛教里面有一种戒律,除了杀生这许多严重的名字外,有一种讥嫌戒,就是怕人家讥讽、嫌疑。像我们吃鸡蛋了,让人家看见了,我不能总是跟人家解释:我这鸡蛋是饲养的,没有生命。(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慈悲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请您救苦救难,慈悲地垂听弟子的发露忏悔:我自懂事以来,总觉得生命不很安稳;我在世间生活,常感到事情不很适意;(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是形容一个农夫插秧时,一把把青秧插满田,低头看到水面漂漾的蓝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是众生修行成佛的因素,我们依次修行,依戒可以得定,依定可以发慧,依慧可以成就无上菩提。「戒」是守法,能防非止恶,出生善法,是我们修身治心的轨范。社会之所以混乱,大都起因于大众脱序不守法。家庭裡,有父母之法,有儿女之法;朋友间,有朋友之法;国家社会有工商之法、国家律法。有了伦理,有了戒法,人与人之间可以维繫彼此和谐的关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将玉钵收好,才能安心进入禅定。禅师一入定就是很长的时间,因此在他寿命将尽,阎罗王派遣阴差小鬼前来捉拿的时候,即使小鬼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地找寻,(星云大师<atitle><imgsrc/>
在佛教里,《法华》是大乘圆教。佛陀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初说法,是在定中讲说《华严经》,有三七二十一天,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华严的境界。佛陀讲说《华严经》的时候,菩萨、二乘人都听得如聋若哑。所以,佛(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五体」,就是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首的并称。「五体投地」就是两膝、两肘与头著地,以头顶敬礼,通常用于对佛、菩萨、长老、和尚的礼拜,是佛教最恭敬的礼拜方式。(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答:当然可以!称念「阿弥陀佛」,西方三圣的阿弥陀佛手执金台前来接引,阿弥陀佛没来,就由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这就是谈到的,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心念。一般说,医生利用小动物做实验时,心里所想的只是如何突破医学,以期救护更多的人,虽然行为上或许有争议,但用心是可以谅解的。记得前年(二○○一)我应邀到新加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毕业执牌医生及在学的准医生举行座谈时,他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医学上以动物做实验,目的是为了救天下的苍生,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死的价值不一样。医生从事医学研究,目标远大,因此实在可以不必拘泥于小节。(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舍利子」是定慧的结晶,依照佛法修习戒、定、慧的人,必能获得。然而有舍利子固然是有修行的人,但是一个洒脱、自在无碍的修行者,却也有可能不留下任何形迹。因为四大皆空,一切皆已放下,又何必一定要留下修行的见证呢?(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我们累积的功德可以助我们避免灾难。认错谦虚也可以抵销灾难。家裡有孩子家裡犯错了,孩子打他时,就喊爸爸妈妈我知道错了,父母就打不下去了。人生要学习的很多,学习认错,低头,谦虚,才会有进步。忏悔的法水,可以洗涤罪过,也可以消灾免难。好比一碗水如果抓一把(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金刚经》经文开头:「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所叙述的著衣、持钵、吃饭等等生活琐事,其实就是一段般若风光。著衣,是身上放光;持钵,是手上放光;入舍卫大城乞食,是脚下放光;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则表示有次序的放光;饭食讫,收衣钵,周边收拾整齐(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问:在佛门里,吃饭前要唱〈供养咒〉,是否有什么意义?星云大师答:在寺院过堂,早斋及午斋要唱诵〈供养咒〉,用完餐以后诵〈结斋偈〉,这是为了帮助大众提起正念,正意受食。其中有一段:「若饭食时,当愿(星云大师
<atitle><imgsrc/>
在《金刚经》里,好几段经文都是倡导布施,有「无相布施」,即布施的当下不为名位、不求利益、不望回报;「无我度生」,救度众生时,不存有度众的心念。经文也提到,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甚至奉献生命,所谓「杀身成仁、捨生取义」,都不及受持四句偈的功德来得大。(星云大师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
</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a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