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算鞠躬尽瘁,沈时晴却没有让一个准首辅累死在西苑的打算,就在李从渊行礼告退的时候,灯火煌煌,照亮他有了些许白发的鬓角。
沈时晴的心头随着烛火轻动。
“李尚书。”
听见陛下召唤,李从渊停下了后退的步子。
来了来了!陛下今日强忍性情当了一日好学生,这是要捅下多大的一个篓子啊?
李从渊在这瞬间甚至开始考虑上书乞骸骨。
“朕听闻京中名士都会在折竹台相聚,吟诗作对,诗文成集,你可曾去过?”
折竹台?
李从渊喟然:“陛下所说折竹台已经是十年前的旧事,臣已经久不闻其名了。当年我与我几名旧友年轻气盛,自以为能使天下文章为之一新,才写出了什么《折竹台集贤集》。”
说完,他笑了笑。
端坐在桌案旁的皇帝垂下眼眸,缓缓说道:
“几名旧友?能与李尚书为友,想来也都是当世栋梁。”
当世栋梁?
有人已丢官回家,有人被发配边疆,有人昔日意气风发如今暮色沉沉,也有人,才华盖世却早就不知埋骨何方,唯有他,还站在朝堂上,为报几代陛下的皇恩罢了。
诸般旧事涌上李从渊心头,他笑中带了点苦意:
“世事沉浮难料,聚散不过须臾,臣年轻时也觉得‘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②,到如今才明白活了一日才算一日,活了一日方能做一日之事呀。”
说完,李从渊又行了一礼:“陛下,您还有何事吩咐?”
年轻的皇帝眨了下眼睛,突然笑着说:“没了,李尚书早点回家歇息吧。”
真的没了?
李从渊躬身退去了殿外,终究再没听到皇帝叫住他。
转过身,眼睛的余光看见了两旁侍立的太监,李从渊突然想起了四鼠太监下午对他说的话。
陛下与从前不同?
陛下,似乎、也许、大概……真的与从前不同?
朝华殿里,沈时晴抬起一只手撑在脸侧。
她十二岁那年,父亲让她做男孩儿打扮,假称是自家侄子,牵着她的手带她到了折竹台。
折竹台上一群穿着青衣白袍的文士不在乎官职不在乎年纪,直抒胸臆,指点江山,让年幼的她大开眼界。
有人敲鼓吟诗好不快意,有人一手馆阁体写得清俊非常,有人拿着看着她的画笑着说“这小子假以时日必成大家”,有人将她揽在怀里比自己得了赞赏还高兴百倍。
她还记得十年前的李从渊既不作诗也不写文章,只先喝酒,喝得酒足才提笔在纸上写诗,落笔都是狂草。
李从渊老了。
她爹死了。
正在她沉思的时候,三猫端着一个托盘走了进来:
“皇爷,新的络子打好了,您选一条?奴婢给您把章子挂回去。”
沈时晴抬眼,看见了托盘上摆着十几条缀着不同宝石的络子和一枚寸大的白玉印章。
印章颜色素白,玉质细腻非常,一看就是经常被人放在手中摩挲把玩。
她拿起那枚印章,反过一看就明白这印章之前应该是被污了,不仅换掉了穗子,整个章子还被清洗过之后又用龙泉印泥重新养了几天。
“君子不器。”
看着印章上的字,她莫名想起了自己父亲留给自己的白玉簪子。
这两块玉虽然形状大小不同,质地却极像,仿佛是一块玉上雕出来的。
一旁的三猫表功似的说:“今年缅甸进贡的宝石成色极好,皇爷您看这条红络子配着这章子是不是极相称?”
看着“昭德帝”受伤的手,沈时晴突然明白这印章是怎么弄脏的了。
她脑海中回想起了在小佛堂自己用银簪捅伤自己的画面。
猛地将印章握在手中,她吩咐道:“朕先不戴了,找一个匣子,将这印好好收起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70.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7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