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初化的乌苏里江中段。
一条开浪船溯水而上,这是条发自伯力的巡逻船,目的地是乌苏里江兴凯湖河口。
防卫军都在甲板上,享受着春日的阳光。除了两三人向远处瞭望,其余人都互相间闲扯着。
“看,有鞑子!”有人轻呼了声,所有人都七手八脚的将火绳点起,却没有丝毫惊慌失措的样子。
乌苏里的西岸,二十余骑八旗马甲正策马而来。这是队巡逻的宁古塔骑兵。
他们对这片遍布沼泽的平原相当熟悉,知道哪些泡子(水洼)可以淌水而过,哪些泡子可陷人马。
那些战马时而在泡子中涉水而过,激起一片水花,时而绕水洼而走。很快就接近了河道。
为首一人用满语吼了一嗓子,二十余人都开始弯弓搭箭。
开浪船上,众防卫军将斑鸠铳架在船舷之上,但是并没动船舷那几门小炮。
很快开浪船与八旗骑兵交错而过,双方最近时只有二十仗不到。
防卫军没有放铳,八旗骑兵也未放箭。两边循着各自的巡逻线路继续前行,各走一边,离的越来越远…
这场景在乌苏里江,乃至其余双方接触线上,几乎每天都会上演。
若八旗兵马出现在乌苏里河东岸,防卫军会毫不犹豫的发起攻击;若是八旗兵偷袭了华环的设施,防卫军也会越过“边界”,加以报复。
然而,双方武装若只是隔着“边界”偶然遭遇,一般谁都不会主动发起攻击。
杨重从未与后金达成过什么协议。海参崴与奴儿干大区的主管,更不可能私下与宁古塔方面达成什么协议。所以不存在书面上的什么边界。
但双方却在长久的日常对峙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默契。这个“边界”便是默契的产物。
不过,并非人人都会安于现状,承认这种“边界”。
巴什哈就是这么样一个人。
他一直对于前年冬天的惨败耿耿于怀,现在有了报复的机会。同时也是他立功高升的机会。
吴巴海被暂时召回辽阳,据说是为了后金迁都沈阳之事。宁古塔衙门及统属兵马,暂由巴什哈统领一段时间。
巴什哈知道汉人在兴凯湖平原上建起不少猎屯,盐屯,那都是洗劫的好目标。
攻打这些屯子,时间稍一拖久,对方增援部队便会抵达。对于两三百人的小部队,被吃掉的反而是自己。
所以必须出动至少两千来人的部队,这样有多余的兵力可设伏打援,或进行外围防御。这样规模的部队,走兴凯湖是最佳的路线。
但他知道兴凯湖上有几座浮动的木城。它们见有大军来袭,会主动避开,躲在距离湖岸较远处。而后会持续袭扰日常的辎重运粮部队。这里又不是当年的辽东,可以从农户耕田那里取粮。这里没有农户。
没有粮草接济,自己设伏打援能伏多久?外围防御能防多久?
巴什哈想来想去,进军路线只剩一条可以选择。
……
率宾河河畔,穆棱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