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王国的建立 > 第三十三章 光荣家史

第三十三章 光荣家史(1 / 2)

 推荐阅读: 赛博朋克:传奇人生 我一个综艺咖多才多艺很合理吧? 人在死牢马甲成圣 真实世界 新婚夜!她悔婚嫁给残疾死对头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重生成首富家的团宠妹妹暖寒酥 属性无限暴涨,我横压多元 穿越七零重组家庭 反派在修罗场艰难求生[快穿]
最新网址:hbcjlp.com

<ahref>章节错误/点此举报<ahref>点击/收藏到桌面

第三十三章光荣家史

章白羽不太明白,为什么钟离芷会给他一堆古老的书册。

看着这种封皮,章白羽觉得有些印象,但却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看见过。

等到他翻开了这份册页后,才发现里面记录的,是一个叫做凉州军的地方。

凉州军,是故唐西北的一处军镇。故唐征发中土军士驻守,几代之后已经变得和普通的城镇差不多。

凉州军的治府在新凉,根据书中记载,“粼粼三万人家”。

这种记录,章白羽并不陌生,涉及到故国的城镇记录时,经常会出现这种人口繁庶记录。

一座边境城镇,几乎可以比肩整个的林中郡,小时候章白羽还不明白这些数字的意义,现在却每每感到惊愕莫名。

故国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度?从都城西行万里方到边境,年初启程的使者年末才能抵达目的地,无数的财货涌入都城,将它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巨大都市。

这样庞大的都市,却仿佛完全从一开始就设计完善一般,布局犹如棋盘。

章白羽曾经认为,故国有那样繁庶的人口,自然会涌现出天才一般的精英工匠,设计并主持修建庞大的都市也可以理解。

自从营修扩建几次勒庞、南湖之后,章白羽的这种想法就消失无踪了。

都护府预先估计了各种可能,可是一旦开始筑城,各种问题依旧层出不穷。

章白羽曾经想将勒庞城修筑为中土式样的标准棋盘形。可是城市如同疯长的野草,原本的设计很快就因为大量新建筑的出现而支离破碎。

城守也无可奈何。

都护府的居民涌入勒庞,使得这座城镇的旧有城区拥挤不堪,城外越来越多的仓库、货栈、民居凌乱延伸。城守刚刚将一条道路修筑完毕,就发现又有更多的房舍在外城修筑起来了。

勒庞曾三次从过于拥挤的区域之中迁出居民,按照春申地区的习惯,设置城外的乡、寨、堡体系,并且有意迁出一些工坊、货仓,每次迁徙,都让居民怨声载道。

勒庞城最初按照最多可容纳五千居民的规模设计。

可是居民们可不会按照章白羽的设计平均地居住在各地。他们都拥挤在热闹的市集、码头周围,这使得这里的地价极贵。

最初勒庞城内货币不通,人们按照布料来折算地价,最昂贵的是码头区的一百幢房舍,一仗见方的土地可以卖出两百二十匹—――这种价格平民无法接受,乌苏拉和莱赫商人却能一次付清许多地块的价钱――而城门附近的土地,却有大块空地无人看好,甚至有人种菜,就连白衣巷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租赁居所。

勒庞城守最近给章白羽发来的信件中,提及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比较简单,将勒庞城改名为庞城,章白羽已经同意,并且让长史府议定;第二件事情就是城区扩建,准备将庞城新建五个甲坊,让它可容纳的人口增加到八千人。

不论是城守的来信还是章白羽的回复,都透露着一股不自信:他们都不知道这种计划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再过一两年又要推翻重来。

那么故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说故国的都城,人口较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万人,最多的时候竟然有百万之数。即便除去郊县的居民,城内人口也是多得可怕。

中土的筑城师怎么保证粮食供应?怎么保证水源干净?怎么处理垃圾淤泥?从什么地方收集石料、木材、泥胚、铁器去营造这般宏大的城市?

面对故国,章白羽只能感到敬畏。

还有那些筑城师,肯定不是在中土的皇帝下令修城的时候才逐步摸索技艺的。

他们肯定早就有了类似学馆、行会的制度,也有极多的筑城经验,知道观察山川地利,知道从什么地方购置财货。

都护府百业初创,极度缺乏这些经验和技能。

要培育优秀的筑城师,没有几十上百年的传统恐怕很难。

只能多修、多错、多改,这才是精研之道。

都护府的筑城令每次见到章白羽,都会自责一番,说他主持修铸的城镇,只有城墙是按照章白羽的命令修铸的,有些时候遇到了土壤松软的土地,就连城墙也被迫改道。至于城内各片城区的功能,就没有多少按照章白羽的本意来。

章白羽却没有责怪筑城令。

他明白自己有许多‘想当然尔’的时候。

比如章白羽曾经以为将织造坊和丝麻坊放在一起,肯定是方便一些的,便将两批工匠居住的大屋营建在了一起。

可是半年不到,丝麻坊的工匠就迁出了城外。在坊长验看的时候,发现几幢大屋的丝麻匠人都将屋舍租赁甚至变卖了出去。

这是因为丝麻匠并不像是织造匠人,可以密集地呆在作坊之中做工。他们需要很大的晒场,而租赁晒场在城内就显得太过昂贵。迁出城去,他们就能弄到很多空地。

此外,丝麻原料本来就储存在城外的货仓,在那里做初步拣选。丝麻匠人不愿意出钱托人将丝麻运载入城。

丝麻匠人迁走的同时,织造匠人却向着反方向迁走了,他们宁愿付更昂贵的价格去码头区。

因为织造匠人的工钱高,在码头区经常可以接到商人们的委托。许多被海水浸泡、因颠簸损毁的布料,需要织造匠人洗晒、拆线重缝。这些织造匠人如果住在市场周围,白天去上工,晚上回来还能接一些活――虽然租金颇贵,但算起来却更赚。

事情就是这样,章白羽有意凑拢的两批人,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与他原本设想背道而驰,反倒成了工匠之中居住最远的两批人。

章白羽对庶务的复杂了解愈加深入,对故国的崇敬就愈加强烈,要将唐国重新带回‘天下’的梦想也愈加赤诚—――与诸夏列国并立,绝对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对于庶务的批复,章白羽也越加乖巧。

从最开始的“我觉得应该怎么样”,变成了“我觉得你提议的就很好”,到后来“与城中诸官商议”,再到“着长史府议定”,章白羽越来越游刃有余。

他暗中观察各种问题,多看多听少下令。

至于城守的任命,也不再完全按照军功,而是要问及他们的庶务经验。

大多数城守,已经在章白羽的命令下,兼任一到两个‘令’。

备官之中可以培养的,也要先经过食货司的见习,随后前往各地出任令椽,然后担任正令,再才会考虑任命城守之事。

章白羽明白,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在设置城守之前让他们熟悉各种政务是有好处的。

军营之中,章白羽一边思索着庶务繁忙,一边继续看着钟离芷送来的书册。

到了这个时候,章白羽已经明白了,这是唐国很流行的《族史簿子》。

数百年的迁徙之中,唐国的国史删删改改,变化很多。

唐国遭遇厄难之后,认为唐国已亡的学士,就按照传统开始编修唐史。

为了修订史书,最重要的文献参考就是君王的起居注和史官实录。但在春申河谷,学士们还有另外一个途径获得史料,那就是在春申河谷蔚然成风的《族史簿子》。

唐人为了记住自己的根源,编纂族史的传统很早就有。

章白羽就读过白氏的一些族史。

他记得在小时候,他一边读,母亲就边听边和他说话,‘这是我的阿爷,你快往下读’、‘啊,这是我族兄家的老辈,五代之前,他家出过国相的’、‘羽郎,阿母昨天跟你说的几个人,你可还记得?跟阿母说说’。

章白羽自幼喜爱读书,和阿母的循循善诱分不开。

不过很奇怪的是,别人家的《族史簿子》看过不少,章家的却从未见过。

父亲也有意回避这些话题,这让章白羽只能听到一些只片语。

他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家阿爷是个‘很厉害’‘别人都怕’的人,阿爷的曾祖父,则是个‘杀牛佬’‘心肠硬’。

在春申河谷,杀牛佬不是个好话。

唐人都喜欢耕牛,许多地方都把‘牛死不割肉,妥善安葬’作为美德—――可是一件事情被宣传为美德,就说明这种事情多半很难被所有人遵守,否则它就是一种公俗了。

一般情况下,耕牛老之将死的时候,主人就会喂它吃几天谷、麦、盐豆,许多有灵性的牛就猜到下面要发生什么了。

不久后,主人就会找来杀牛佬。

杀牛佬用黑布蒙上牛眼睛的时候,牛那硕大的眼睛会流出亮晶晶的眼泪,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

人们捆缚起它的蹄子,在它脖下放血盆,开始用大桶烧水的时候,牛都会静静地看着,哭个不停,不断地扭头去看主人。

主人一家多半也会伤感而哭泣,若让他们自己来杀,肯定是下不了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杀牛佬来操刀。

人们需要杀牛佬,但却并不感激。

人们觉得这样的人心肠硬,牛都舍得杀,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看着手中的章家族史簿子,章白羽自然如获至宝,仔细地看了下去。

“凉平军。章定武。边镇弓手,中土纷乱举家西投,编入军中,没于西凉海。”

西凉海这个地方,就是唐人如今称呼东雪山的地方。

那个地方许多地方已经高过雪线,碎石嶙峋,只有青苔遍生其间。秋天之后便飞沙走石,是极为荒凉的地带。

自家祖先,是个凉平军的村社弓手,这也不太意外。

西迁的军民中,贵胄本来就不多。不过中土随迁的居民,大多都是西北底层的平民。

初代的官员均来自唐军。

军人对小朝廷的把持,直到几代之后文官崛起才逐渐消弭。

“凉平军。章平之,定武幼子。十四岁为弓手,身长大,娶二妇,大妇无有所出,小妇生二男一女。举家迁西林,献马十二匹,得土。”

这个时候,唐人已经来到林中郡地方了。那时林中郡还叫西林军。

这个叫做章平之的祖先,可不是在中土出生的,可是籍贯依旧写的是凉平军。

直到第二代人,唐人虽然在绝望之中西迁,但却依旧把自己当成中土之人,还想着有朝一日返回中土,籍贯上都沿袭父辈们的。

章白羽还记得,西迁后的白家,前几代人的籍贯都写着东海郡,也就是这个道理。

“凉平军。章沽酒,平之次子,烧酒为业,与妹无伦,罚没钱财,投奔河口军为仆。”

章白羽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不让他看族史了。

原来祖上出过这么一个家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