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ref>章节错误/点此举报<ahref>点击/收藏到桌面
第四十八章清河
姜氏大军抵达清河城外围。
城内的守军立刻开始欢庆起来。
紫桥军前哨立刻抛弃了在清河城外占据的几处民寨和望楼,朝着北方撤走了。
紫桥军前哨有三个郎队,八十多骑、两百匹马、六十多头骡子。
虽然得知了姜氏大军北上的消息,前哨郎队还是满不在乎地周游了清河城一圈,探索了全部郊镇。
清河附近的城镇、坞堡、圆寨,都被紫桥军接触过。
在焚烧了一处圆寨后,紫桥军的前哨便不再遇到太多的阻碍了。清河城附近的居民纷纷向紫桥军的兵士打听,‘王师若来,悬挂何等旗帜可以明忠?’。
紫桥军的兵士说没有这种旗帜,“战场死地,悬什么旗都没用。若是交战起来,跑得远远得便是。”
清河城内的团练曾经出城追击过紫桥军。
可是这些团练即便是跑断腿,也撵不上风一样的紫桥军。
许多团练子弟自恃坐骑雄健,甩开了大队去追紫桥军的兵士,结果跑得太前,直接被紫桥军回身用箭射死。
紫桥军向来眼红克虏军的甲胄,总是吵吵都护偏心,结果到了唐地,紫桥军愕然发现,他们的甲胄比起团练要好得太多。
单单一件制式统一的夹衣,团练兵就没有。
这让紫桥军很不习惯,战利品从来都是他们的进项大头,遇到团练骑儿这种装备比紫桥军还差的部队,紫桥军就觉得很吃亏。
北上返回的时候,紫桥军一边跑一边放火,焚毁了大族几座粮囤。
只要能攻破豪杰们的寨子,紫桥军就会将其插在长矛上,散尽大族之财给普通百姓,随后一走了之。
在每个寨子,紫桥军都会这么做,结果却让许多百姓倒了霉。
团练返乡的时候,自然抓不到紫桥军,但乡里百姓却是抓得住的。
紫桥军的血债,就由这些百姓来偿。许多百姓根本不敢收紫桥军分配的财货,可是他们不收,不代表他们不招恨。
团练可不管他们怎么辩解。
豪强大族被杀得干净,周围的佃农仆户却活得好好的,那相必是有人从贼了。
越往南边的情况越差。
尤其是那些都护府执行了‘授田令’的地方,一旦有团练返乡,便是鸡犬不留。
都护府授田的十六个乡,有四个被返乡团练血洗,剩下的十二个乡,则各有‘从贼者’被处决。
清河人普遍的看法,是觉得‘都护府害了咱们’。
甚至有人觉得,都护府老爷是有意挑拨乡里父老自相残杀。
的确,授田带来的喜悦还没有品味过来,返乡的团练就来砍脑壳了。
都护府在布尔萨半岛上,已经摸索出来了规律:一块土地,要彻底交由农人耕种两年之后,他们才会真的确信拥有它,并且愿意为了土地拼死作战。
都护府唐军在布尔萨半岛的时候,情况比较简单。
战乱和饥荒让许多原住民流离失所,诺曼贵族已经被安息人清洗了一遍,新的贵族还没有稳固统治。都护府在授田之后,只需要确保公平和治安就可以了。
在唐地却不同。
诺曼人从来没有将乡里豪杰清洗干净,为了维持统治,诺曼公爵甚至和许多乡贤郡望是结盟关系。大族豪杰们的统治相当稳固,唐民困苦至极,要么托庇教堂、要么投效大族,否则便难以独活。
都护府颁布了授田令,虽然清河百姓颇为开心,从长远来看是收尽民心的,可是短期来看,一波波的返乡团练,却让各地的清河人流尽了血。
唐军杀大族的手段,比起大族杀百姓,简直算得小巫见大巫。
靖国公急命推行授田令,也叫许多林中学者颇为诧异。
林中学者自然不喜欢河谷大族,只不过他们也觉得靖国公是在有意杀人。
唐军进入大族聚落后,首先就会下令大族‘奉行国制’‘计口授田’,以此逼反大族。
态度强硬的大族子弟立刻就会严词拒绝,态度软弱一些的大族子弟则商量,‘永不退佃,均税薄赋’。
对待前者,唐军二话不说便开始授田,对于后者,唐军也会按照当地风俗立契。
唐军会放任大族子弟乃至团练悄悄撤走。
做完了这些后,唐军就会移兵到下一个集镇。
在唐军的细作开始渗入云城时,唐军便分作几部驻扎,在清河东部和北部推行授田令。
进攻云城时,唐军告诫了各地授田的百姓,让他们小心自保,随后便开始集结兵力北上。
唐军离开后,团练们回来了,清河郡被血染红。
不过情况最坏的地区,并非团练抵抗最激烈的乡寨。在这些地方,唐军已经将当地的豪门屠戮殆尽,团练兵也被唐军彻底击溃,整个乡间弥漫着对唐军的畏惧,百姓在得到永业田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与乡贤郡望们不死不休了。
这些地方反倒会听从唐军的指示组建‘弓箭社’、‘保田社’,开始维护乡里,一旦发现团练来犯,这些地区的百姓要么会逃向北边寻找唐军,要么就会躲在圆寨之中绝不出来。
情况恶劣的地方,就是那些大族虚与委蛇的地区,也是对都护府态度暧昧的集镇。
这些地方,在唐军过境的时候遣散了团练,甚至按照唐军的要求授了田、签了永佃书,或者在乡邻面前保证‘薄抽少抽’。
唐军一旦离开,团练立刻返回。
因为没有怎么流血,本地的百姓大多数相信,即便豪强老爷们回来,也不会怎么样。
这些年来,诺曼人来过、别郡豪强们来过、大将军来过、朝廷的备官来过,本地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
如今北方来的‘都护府老爷’,所作所为和之前的春申备官做得一样,百姓们甚至猜测,这次是朝廷真的打算授田了,都护府可能就是朝廷一部。
就算是乡贤郡望们返回,已经授好的田、约好的赋、定好的契子,总不会不认得吧?
可是,老爷们就是不认的。
“田舍奴们自己懒散,几辈子的懒骨头,家里的田变卖光了,一朝从了匪类,就想白占这么些田地?乡贤郡望们,父辈祖宗都是苦熬出来的勤快人!哪一张田契不是一滴汗一滴血换来的?管它南海匪类、都护府老爷、什么屌唐军,来了清河乡间,就老老实实按照规矩来。”
“要钱、要粮、要子弟、要读书人,都能给。”
“唯独坏了乡间的规矩,却是万般不行。”
“乡间的道路、桥梁、宗祠不是我们修得么?乡间周济子弟的财货不是我们出的么?东家长西家短不是我们出面协调的么?乡间春秋青黄,五谷生病,不是我们指点怎么伺弄庄稼的么?”
无尽的怨气和不解在团练大队的脚步声中弥漫着。
秋雨阑珊。
悠悠苍天平静地俯视着清河大地。
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个集镇又一个集镇,一处春社又一处春社。
血泊满地。
死掉的每一个大族子弟,都要记在都护府匪类头上。都护府匪类打不过,田舍奴们却是杀得到。
授田令?田舍奴们好大狗敢,竟敢从贼!
清河东部和北部,都护府的出现,犹如一块巨石落入池塘之中,顷刻之间水花飞溅。
豪强们数百年的积威与积恩顷刻之间化为两张面孔:一张脸变得狰狞,另一张脸变得阴狠。
团练们派出了使者,将‘贼匪’的所作所为极快地传遍了各地。
这个消息引起了更大的波涛。
尚未组建团练的村寨,立刻在豪强、乡贤、郡望们的组织下,开始成立团练。
把持矿井的矿霸、占据渡口的津霸、隔绝道路抽取厘金的路霸、占据渡头拉纤生意的船霸,一时之间闻风影从。
南海都护匪军的恶行,让这些人颤栗又恐怖。
即便是江洋大盗,也不过掠夺钱财。大多数时候,那种大盗还是侠义之人,懂得规矩。
可是这都护府匪类,简直就是发了疯一般。
朝廷派出备官来推行国制,也都是要和乡贤们商量之后才能推行。即便是这样,那些备官一旦找死,最后也就真的尸骨无存了。
这都护府匪类是什么明堂,说授田就授田了?如今是乱世,可是乱世也不是说胡作非为。即便是在东方故土,皇帝下了乡,见了乡贤郡望也要喊一声‘先生’,这章匪白羽怕是恶鬼缠身,坏了心智罢!
团练在返乡的时候,手段却比南海匪类们要高明得多。
最初,团练首领们会召集南海匪类任命的‘授田郎’、‘乡老’、‘保田郎’。
团练首领们会告知后者,他们对授田令都是认可的,但是要验看一下地契,顺便看看都护府老爷们授田的情况。
毫无防备的授田郎和乡老们,便将土地的划分,各家各户摊派的饷额告知了对方。
几天之后,团练们便突然发难,按名册捕人。
与都护府匪类沆瀣一气的乡老被抓了出来,当众活埋。
都护府设置的弓箭社、保田郎的成员,则被挨家挨户地搜捕出来。
整个村寨的居民,都会被集结到村寨的场地之中。
乡贤们会用沉痛地语调,先讲古今道理、再说乡间人情、最后斥责匪类的狠毒。
“从古至今,未曾见过匪类这般作为。匪类可与你们有一星半点恩义?他们有几个来过清河?你们可知道,他们为何要与我等为难。”
“这章匪白羽,便是那国贼的兄弟!他那贼外公,就是违逆朝廷的白家老头子,死在了朝廷手中!南海匪类不敢打朝廷,便要祸害我们清河!乡亲们,你们扪心自问,不光想想你们自己,也想想你们的老辈,哪个不是受尽我们照顾的?天下的道理,好比夫妇之道,男主外、女主内,这不是说女人不能干,而是说女人不方便出门,有些粗活重活就要男人来挑。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这种道理你们懂。那大家同是乡间子弟,有人读了书、懂了些道理,多有了几亩田,大家见着面恭敬几声,这有错么?门内有男女,门外分高底。”
“这个世道也是这么个道理。上清下浊,上轻下沉。有人在上头,那是祖宗积德、也是个人有本事,都是辛苦换来的威风。父老们若是听了匪类的谣,说我们吃你们的租子就是喝你们的血,那才是没有道理。若是按照都护府匪类的道理,那该女人出门挑水耕地、男人在家操持灶台;那该瘸子瞎子出门跑船,没病没痛的坐在家里讨饭;那该地在上头,天在下头。”
“这章匪白羽,就是坏了心智了。诸位父老,乡间有几家子弟,都是恭敬尊长的好后生,现在叫那匪类杀了;乡间几家旺姓,家里的田被匪类拿去授了;乡间有几家大善人,家里的田舍财货,叫你们拿去分了。你们摸摸自己胸口,良心疼不疼?”
“诺曼人来了,是谁保着你们?外郡乱兵来了,是谁护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