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林晓敏关系亲近的人都听说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只等着那份报纸寄过来。他们就能光明正大地讨论恢复高考的事,开展筹备高考的各项工作。
在等待的同时,王建邦和王支书商量过后决定先跟村干部们透露口风,让他们各自去通知自家的亲朋好友,悄悄把高考恢复的消息给传递出去。
很快,整个公社的知青们都知道了即将恢复高考的好消息。
大伙们悄悄准备起来,让所有有资格参加高考的人都准备起来,纷纷请假去县里、市里的书店买书买练习题,为高考而准备。
林晓敏之前买的书,整理的复习资料成为了抢手货。
王桂英和许桂芬跟她的关系最好,自然是先借给她们,之后再借阅给别人。
因有求于人,刘晓燕低下了她高贵的头颅,没再好意思摆脸色给林晓敏看。
林晓敏不是小气之人,刘晓燕是有些阴阳怪气,没到让她厌恶的程度。
所以,刘晓燕正儿八经地跟她道歉过后,林晓敏很大方地把她的复习资料借出去了。
为了给准备高考的所有人更多的复习时间,王建邦征询过大伙的意见,减轻了知青的劳动量,开放仓库每晚开电灯给所有备考的人们用作晚上复习的场所。
白天的时候,林晓敏忙着自己的事情,到了晚上她就到仓库那边的临时教室去,和王桂英等人一起看书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林晓敏写了一篇赞颂代课老师的文章,她特地给许桂芬和王桂英看过了,征求她们的修改意见。
许桂芬看了这篇文章,激动得红了眼,“晓敏,我……”
王桂英赶忙劝道:“桂芬姐,你别太激动了,看看我们晓敏都被你弄得不好意思了。咱们晓敏是天生拿笔杆子的人。瞧瞧这文章写得多好,等这篇文章发表出去,赵大哥就能稳稳当当地参加高考了。”
赵启元头上的“帽子”摘掉了,但人的观念是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的,后世就有报道说是有无良村干见考生的成分不好,偷偷把考上大学的学生信息给调换了。
林晓敏怕有人干出私下调换考生信息的行为,因此她觉得要写一篇文章发表到她们的报纸上,最大限度地曝光赵启元。
如果真有人在赵启元的身上动了手脚,她们也能有应对之策,有个双重保障。
再一个,这篇文章不单单是写了赵启元一个人的名字,林晓敏赞颂了扫盲班的学员们刻苦学习的求学精神,以及肯定了村干部和知青们在扫盲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并且用了大量笔墨来肯定、已逝领导人安排知识青年下乡的积极影响。
林晓敏特地在文章里加上了这部分的内容,不怕省城报纸,不刊登出来。
果不其然,林晓敏投到省城报社的文章被录用了。
这篇文章刊登出来之后,县教育局那边的领导得到了省城上级的表扬,可把大家伙给乐坏了。
之前来过杏花村的那位教育局领导找到了公社小学的老校长一打听,得知是林晓敏写的文章,他特地来到杏花村找到王建邦和王支书等村干部,肯定他们的扫盲工作,并传达了上级的指示:扫盲班要继续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