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许行所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其根本之学在于‘学农有成的贤者带领百姓从事农桑,先种粟而后食,百姓争相从之,’,尤其反对不劳而食者。”
“而这,也有闻名的孟陈之争,孟子游行于滕,与许行之徒陈相,展开了闻名的农儒之辨,自然,随着鲁国被灭,鲁农自然无法与齐农相抗。”
“而鲁农,虽有所长,但其反对的不劳而食,太过偏执,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皆要先劳后食,自然不会被君王采纳。”
“而今我秦国所用之农学,也是自齐农之学的劝导百姓从事农桑之事,而非鲁农之学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虽如此,鲁农之学并未断绝,其中由南阳许氏和东郡陈氏继承,南阳许氏在农学地位虽不比齐农,却也影响不小,在农家之中有不少支持者。”
“这其中,许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凡其历任治理之所,必先做一件事,以身作则,选良田十亩,召集所治百姓观其耕作,并与锄草,修渠,驱虫,收成之时召百姓继观,待到百姓见到其所收获之粮丰满,便纷纷敬服而争相从之。”
“济北郡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我大秦粮仓之一,许峰功不可没,其学虽不能成为农学正统,但取其精华,却也是治地良策。”
说着,李斯毫不避讳的冯去疾的笑道:“而这,必然要涉及到农学正统之争。”
说到这里,李斯便不再继续往下说。
懂的都懂,而他也是出于避免二世帝猜疑,将原委讲清楚,至于结果,他是相信二世帝绝非愚笨之君。
嬴城微微沉思,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道:“召东方道巡路使许峰入都。”
李斯就差掰开明说了,他自然没有什么考量的。
这许峰,准确来说,是冯去疾在朝堂之上的敌人,而且还是生死大敌。
冯去疾如今掌握着以齐农主张为治国理念的农家,而许峰掌握着以鲁农为治国理念的农家。
无论是齐农还是鲁农,均为农家的一支派系,如儒家八派一样,乃是治国理念上的差别。
除非,和淳于越一样,秦国只任用孙氏之儒,并给予淳于越最大的权力来吞并其他儒家派系,才能够形成统一的儒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国朝堂一致认为,儒家除了孙氏之儒,其他一无用处。
这无论其他派系主张的正确性,只论与秦国的契合程度。
然而。
农家的问题正是因为,齐农之学为主流农学,乃是御民之术,贤者劝农桑,但贤者却要指挥百姓去耕耘,这是成为官员之后的权力。
而鲁农之学虽不能成为农学主流,但同样在秦国的认可之中,其根本是在于,鲁农主张可以成为治国之策。
于是,便有了许峰这样的人一步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就算是连齐农也会效彷。
这其中,就涉及到正统之争。
即便是许峰是巡路使,那也仅仅是影响到东方道沿途,可一旦许峰成为治粟内史府府令,那其影响就会遍布秦国。
冯去疾举荐许峰,无疑是为自己在朝堂树敌,也为齐农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敌人。
至于冯去疾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冯去疾举动,倒是让他更近一步的看清楚了王贲的举动。
能够混迹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者,没有一人是头脑发达之人。
冯去疾在自保,或者说在保全齐农。
他在放权,冯去疾却在分权。
农家虽有不同流派,但这些年因为始皇帝的信重,齐农之学在秦国的地位俨然已经不可被撼动,更重要的是齐农之学的贤者,遍布天下。
始皇帝有足够的胸襟来容纳冯去疾和齐农学士,可他,未必有足够的胸襟来容忍一个已经不可撼动的齐农之学。
而冯去疾,预见到了这一点,在他打压齐农之学前,主动将农学分裂,以此降低损失。
同样。
王贲现在的权势太大了,面对这种不可被替代的权势,王贲选择了主动放弃可以争到的权势地位。
这才是智者的选择,不被权势冲昏头脑。
而他,也能更放心的渡过这段皇权的过渡期。
治粟内史府府令人选已经选定,而接下来,便是商定太仆令一职。
太仆令虽然只掌管皇室车马,但其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九卿府。
其职权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皇室财产在朝堂直接关联的九卿府。
选定太仆令的人选上,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几人均有举荐,而后由他权衡。
很快,太仆令便敲定了下来。
而除此之外。
卫尉府也需要选拔将领,而这,三公九卿就管不了了,卫尉府形同他的私兵,他可以任意处置。
很快。
一场内朝议事结束。
王贲启程前往夏阳,但将虎贲营留在了咸阳,暂由都尉杨锋领军驻守皂河原。
其中校尉各领其职。
而发往武关,夏阳,东方道的诏令也离开了咸阳,调辛胜前往陇西,杨端和前往邯郸,许峰归都。
而现在。
对秦国而言,或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翌日。
嬴城再次召见三公九卿参加内朝议事。
而此次商定之事,只有一件事。
发行粮债!
以秦国累世积累的信誉发行粮债,此举一旦失误,对秦国而言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内,秦国频繁的动用军事,百万兵力的频繁调动,导致粮食消耗成倍的增加。
现在有三张血盆大口在等着国库府喂养,而且一刻也不能停。
长城军,南征军,临晋防线。
按照这个速度,不到七月,朝廷的粮草就要告急。
这在二月便定下的解决之策,必须要发动,现在先敲定具体流程事宜,具体的颁布政令时间,还要等到治粟内史府府令许峰回都主持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