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国玺易主刘盆子。
后刘盆子兵败宜阳,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后袁术拘吴氏,夺玺。
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后汉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玉玺关乎国运,应为假)。
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由于晋国举国荒唐,末年各地军阀割据,玉玺易主频繁。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
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后唐清泰四三年闰月辛巳辰时,后唐末帝李从珂举族与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楼,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后晋天福三年七月辛酉,制皇帝受命宝,以“受天明命,惟德允昌”为文。
后周广顺三年二月,内制国宝两座,诏中书令冯道书宝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为文,其一以“皇帝神宝”为文。
周广顺中,始造二宝:其一曰“皇帝承天受命之宝“,一曰“皇帝神宝“。太祖受禅,传此二宝,又制“大宋受命之宝“。至太宗,又别制“承天受命之宝”。
宋仁宗庆历八年冬十一月己亥,作“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
耶律答里孛,花姿看过史书典籍,了解到不少相关信息。可终究是有限的,晁盖就会不动声色地接上话茬。化解女人卡壳的尴尬,夫妻间配合默契。
从秦朝时说到唐朝末年玉玺莫名失踪。也提及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政权更迭,没有玉玺,那便自己造,向外宣扬正统。也是“白板皇帝”的由来。
之后没必要说下去。
故事说到后周,两个女人止声,目光转向晁盖手中的传国玉玺。眼神中带着探究,俏脸上有兴奋。
她们如何不希望自家男人登临绝顶?
时迁,酆泰,吕方等人见到不说了,满脸意犹未尽。除了听到了很多故事,感慨两位夫人博学多才外。就是震惊朝代更迭,传国玉玺易主频繁。人人脸上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轻松喜悦,只剩下凝重。
这传国玉玺,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晁盖作为后世人,比任何人都清楚玉玺的重要性,也更清楚这东西祸福相依,容易招来他人觊觎。明面,暗地里牛鬼蛇神齐聚,一个不好,满盘皆输。可他眼珠子不停的转动,一个计划逐渐形成。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