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元宵节,吃过午饭,雪花儿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山坡上、路面上、草房上、街灯上洒落一片银白,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石崖上的石缝里扎出几枝腊梅,横空出世,春蕾绽放,点点嫣红,几分红艳,几分俊俏,几分潇洒,正如老人家所写: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屋外春寒料峭,屋内烟雾缭绕,三四十个青壮汉子挤在小小的教室内,吞云吐雾,尽情地享受着或被动地忍受着尼古丁辛辣的刺激,“六叔,您老学问大,我请教您个问题。”邢淑宝大排行老六,发话的是惠民子,毛头小伙,十七八岁,小平头,鸭蛋脸,扇风耳朶,两个黑眼珠放着光,呲着小狗牙,眼瞅着邢淑宝,一脸诡笑。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小子人小鬼大,有啥屁放?”
“您说,为什么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考我呀,还甭说,我还真知道。”
一听这话,七八个人呼啦啦围了过来。
邢淑宝把烟袋锅子在鞋底上磕了磕,娓娓道来: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为什么又叫上元节呢?”惠民子再问一句。
邢淑宝微微一笑,接着说:
这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所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过去元宵节可热闹了。”有人插话说。
那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知道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惠民子摇摇头。
意思是说,远处的灯光恍若点点繁星坠地,靠楼的灯光好似明月高悬。
邢淑宝见大家来了兴趣,接着夸夸其谈了:
元宵节还有个活动“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后来商家也把谜语写在彩灯上,招揽生意。
邢淑宝一阵乱侃,只听的人们一个个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伸着大拇指,连连称赞,“学问,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