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接过来一封打开看了看,苏姓女子对于她提出的工商兴国持反对意见,洋洋洒洒的表达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这苏依依是......?”
“明诗姑娘的闺中密友,从小便形影不离。”
陈平点点头,看着信中的言语其实能够理解。
古人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在看待事物时自然与他这个现代人有很大不同,不能说她是错的,只是陈平的想法过于超前。
“大哥直接给苏依依回信,这样就可以你们聊你们的,我跟明诗姑娘聊我们的。”谢致远继续说道,他最近一直苦于苏依依在信中雀占鸠巢,导致明诗每每都只有寥寥数语。
陈平不禁哑然失笑,想起前世的某些场景。
追求女生,必须搞定她的闺蜜,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前世的陈平虽然没有谈过恋爱,但打掩护搞气氛这事干得不少。女生初次约会必带闺蜜同行,当时陈平就是万年的配角,负责讨好殷勤、制造话题、夸赞兄弟,最后引开闺蜜,让他们独处。
想不到如今又是如此,通常美女的闺蜜都奇形怪状,不知道这位苏依依又是什么模样的千斤小姐。
不过陈平转念一想,我岂非是那肤浅之人,兄弟有难必当相帮,权当是交个笔友了。
“行吧,我来写。这些信里没什么不能看的东西吧。”
谢致远连忙摇头,直呼与明诗姑娘清清白白。
陈平哈哈大笑地点点头,让他明日来取信件。
待人走后,陈平一一打开信件细看。
【工商兴国此乃匠人行径,于国无益。读书之人当顺天正心......】
振兴工业,鼓励工、商发展,这一直都是陈平的观点。
不仅如此,他还曾说过,若是科举考试能增添算学理工等科目会更好。
【心不正,则生邪念,生出邪谋。若心持正,如教化圣人之道,不被金钱名利所扰,知大局,岂不为正道?工匠、商事,终非本等。钱财乃是身外物,如何能够圈吾足?】
陈平忍不住挑了挑眉,抛开别的不说,这位苏姑娘用词如绣,字迹隽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实属难得。
而后,还在书信一角看见两个小小的“请教”两字。
通篇下来,也就只有这两个字能够让人觉出有几分明显的情绪。
不过,她好像是误会了陈平的意思。
所谓工商兴国,并非是让读书人都放下手里的书本,转而投身于工匠或商业。
而是在读书修行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展自身特长,莫要做那死读书、读死书之人。
不过苏依依会这么想也很正常,在这个时代讲究的便是“修身”为始。
整个社会的中枢力量都放在了士人阶层与农民身上,比起工商之事,务农才是根本之基,读书才是出头之路。
读书明志,参考科举,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早已深入人心。
民为邦本,农为民本,更是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默契。
在农耕时代,这两者才是稳固社会的基石。
所以士农排在前方,而工匠遭歧、商人逐末。
陈平不紧不慢看着其他几封信的内容,有提出他的诗词虽好,但诗不如论的;还有提出他精于算学,实则本末倒置的。
基本上都是古代与现代思想维度的撞击,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没有真正的对错。
陈平笑了笑,将所有的问题一一列出,逐个写回信解答。
求月票、推荐票、打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