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省试的结果
天启十六年,腊月初三,随着考场的锣声一响,省试正式开始。
陈平、叶崇文、何青选、程诚随着众考生,朝着庄严肃穆的考棚而去。
这次考试与以往不同。
省试三日不得出入,寒冬腊月考房不得备炉烧炭。
所以每个考生都穿得极厚,将凭证高高举着,连检查的衙役都有些挪不动手脚。
陈平穿上陈添灵给他准备的两件皮毛大氅,既可做被,也能当衣。
带进去的食盒,里面的干粮还没等入场,竟就被冻梆硬,吃起来怕是要磕牙。
陈平一边感叹古代读书人的艰辛,一边揉了揉眉心很快收拢心神。
此次省试乍停乍起,朝廷想要的也是新气象,过往的那些预测只怕都不奏效。
过了省试便是举人,只有获得举人的身份才可以参加后续的科举考试,否则将无法再进一步,只有等三年后再考省试。
成为举人后就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仅此一条,便成为许多举人老爷们的经济来源。因为许多小地主小商人为了避税,会把自己的田产过到举人名下,而举人则会获得一笔不菲的好处费,甚至会从对方的土地产出中获得一大笔抽成。
其次便是司法豁免权。一旦举人深陷案件之中,可以不到场、不过堂、不下跪、不用刑,除谋逆之外,大多数情况可以免除死刑。
至于当官对于举人来说,自然是几率很低了,事实上只是获得了当官的资格证。就算是当官也都是比较小的官,诸如教谕、县丞、主簿等八九品的小官,不过在本地那是足够用了。
可陈平的目标不会止于举人,所以饭得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步一步来。
他将卷面翻开,第一眼看向策论题,表情顿时一僵。
“我去!”
隔壁考房的人粗口大骂:“这他娘是什么题?!”
周围有此反应者不在少数,考棚里立刻传出不小的动静。
几名监考官板着脸,大声呵斥肃静,这才让众人平复下来。
策论题:论“三圣三古”。
大誉朝素来确实看重策论,但以往无外乎是家国大义、官场平衡、士农工商。
可这次的玄学,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三圣,即伏羲、周文王与孔子。
这话出处应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有关于《周易》的形成。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也是儒家的经典之语。
但众所周知,《周易》最为出名的,乃是六十四卦辞。
所以一不小心的话,就会往玄乎微妙的方向去写,那简直是在自寻死路。
再不然,就得从《汉书》入手,却又怕写偏题,着实让人有些举棋不定。
科举之路举步维艰,不知道出题人为何在这上面使这种刁钻的法子。
这是真的头铁,不怕自己被天下文人骂个狗血淋头吗?
省试并非儿戏,陈平觉得出题之人应不会如此不理智,所以这题目八成还有别的意思。
他回忆起自己从青州回来之时,赵文和让他解答的那篇“论帝王之政”。
伏羲为人皇,文王乃周帝,孔子肖人圣。
帝王若为明君,那么圣人之言不可不记。
周帝、人皇流芳千古,乃帝王德才兼备、处政有方,民心在握,看来解题思路就在这上面。
陈平的周围还在隐约传来痛骂出题官的声音,但他不为所动,完全没有在意,只是先将双手搓热,才开始在草稿纸上答题。
隔日晌午,陈平仔细检查草稿答题思路。
最后决定还需将《周易》的道理融合进来,再加之《汉书》的言语,想来应该不会偏题。
既然已经确定了最终解题方案,陈平定了定神提笔开始誊写。
寒风猛烈地吹着,真是相当的考验意志力。
考试的时间越往后,陈平的脸色就越苍白。
几名监考官同时起身,进行最后一圈的考场巡逻。
其中一名监考官还未靠近陈平,他就见到那张年轻的脸被高温烧得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