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玄幻小说 > 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 第202章 开中法,故意找茬

第202章 开中法,故意找茬(1 / 1)

 推荐阅读: 被迫嫁给暴君之后 闲鱼王妃不翻身 文豪的棺材板压不住了[综] 崇祯中兴 重生回到离婚前一天[天灾] 东洲奇案录 钓系美人上岗指南 节令师 搭伙 天降绝美未婚妻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202章开中法,故意找茬 张异笑了笑,他当然有办法,事实上前线军粮的情况应该还可以承受。 等到拿下太原,随着前线对军粮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时候,皇帝自然会想到适合的办法。 这个办法,正是传说中的开中法。 黄叔叔一个商人不懂也是正常。 “办法很简单,无非给商人让利,却将运粮的成本转嫁出去罢了! 朝廷现在运粮有个问题,就是朝廷本身承担的成本很重,收购粮食,然后派人用人力物力运上去,因为效率不高,加上损耗严重! 所以十分吃力! 可是将这个成本转嫁出去,比如转嫁给商人,让商人给朝廷运粮,朝廷许以商人必要的好处! 比如盐引,比如茶,这些都是朝廷垄断但商人渴求的东西! 朝廷以资源换取便利,此法名为开中法!” 开中法! 朱元璋细细思索,喜出望外,这方法好像确实可行。 “此法不错,如果朝廷真的行此法,我多少要努力拿到盐引…… 只是朝廷也不知道会不会采纳此法,如果是的话,我提前去北方布局!” 张异道:“会的,咱们大明有许多先天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办法像蒙古人那样海运粮食。 且蒙古人没有北方边患,而大明却注定要面对这个问题! 有边患,就有驻军,有驻军,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北方的粮食尚且不够百姓生活,这粮食不就要从南方转运吗? 可陆路转运粮食有多难,想必叔叔应该了解!” 老朱沉默点头,粮草转运是兵家必修之课,如果是水运粮食,成本自然低廉。 可一旦用到陆运,这转运粮食的成本大得无法想象。 人押粮,但人路上也要吃粮。 一车粮食运过去,可能半车是在路上被吃掉的。 “可为什么商人运粮就能比朝廷节省成本?” 沐英听不懂皇帝和张异聊天中的逻辑,忍不住发声问。 “因为朝廷用自己的粮食去供给边军,是从存量里边消耗,而商人的粮食是朝廷掌控之外的余粮! 首先不动用朝廷粮食这一点,就已经省去大量的成本! 至于在运输环节,商人和朝廷一样都是要损耗的,只不过他们会用盐价的高额利润,来补上这份亏空。 等于他们用这份损耗,买朝廷一个贩卖盐的垄断权!” “用朝廷的垄断权换取商人承担这部分成本,就是最大的意义,因为垄断权这种事,如果不拿出去交易,放在朝廷手里也不好变现! 更何况,开中法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意义! 这陆路运粮,损耗问题肯定是不能长期存在的,如果真的都从江南运粮,再大的粮商也承受不住这部分成本! 所以等商人们拿到盐引之后,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那肯定是从北方找粮食运送呀,可北方那一穷二白的情况,怎么办? 商人们当然是希望促进地方上的粮食生产,在各地建立商屯,囤积粮食! 如今把陛下推进北方的经济发展当成国策,开中法其实从间接上,也会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种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 沐英听懂了,登时拍案叫好。 军粮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明的大问题。 但此时的洪武元年,这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迫切的程度。 可如果一旦拿下太原,拿下山西。 边陲的军粮制度肯定不是现行的办法能够支撑的。 老朱细细思索,也觉得这个方法好。 前几天李善长还跟他说起这个问题,却没想到在张异这里走了一圈,就给解决了。 开中法当然没有张异说得这么简单,事实上商人们运送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粮食,货币、茶叶、马匹、草料、棉布都是后来运送的物资。 不过开中法的贡献,张异确实没有夸大。 这确实算是一个利益经济,处境北方经济发展的好方法,甚至因为此法,最后晋商崛起,成为独立于江南商人之外的另一支商帮。 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善法,所以张异可以拿来说! 只是距离朝廷施行此法,还需要几年。 这件事张异也就说说而已。 “此法利国利民,你可向朝廷进言!” 朱元璋试图诱导张异,张异不上当。 他又说: “那我可拿去献策了?” “叔叔尽管拿去就是,反正此法最多两年,朝廷也会施行! 此法并非新鲜玩意,宋时就有开中法存在,只不过那时候宋人的朝廷并不重视此法,此法用在大明如今的情况上,却也好用!” 张异并不介意老朱将开中法拿去用,甚至拿来攫取自己的利益。 正反此法于天下是有利的,在自己不想曝光的情况下,谁用不是用。便宜自己人也好过去便宜别人! 最多两年? 老朱若有所思,他站起来,道: “叔叔我不会亏待你,回头我让人送钱过来,先将这药园子建起来再说!” 张异站起来,送朱元璋和沐英离开。 上了马车,老朱长长吁了一口气。 “此子,真神仙也!” 沐英主动打开话题,朱元璋点点头。 “此事你保密……” “是,父皇!” 马车缓缓进城,在闹市区里,老朱让沐英下车! 他再次让人,来到一间书局之前。 书局新开,朱元璋走进去。 正在算账的掌柜的一看老朱进来,赶紧迎接。 “少东家呢?” “在里边!” 朱元璋走进数据的里院,这阵子很少露面的朱标,就在此间。 “三国卖的如何?” 朱标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开始接手检校的部分事务,这阵子他向老朱请了命,一路筹备这间书局。 书局一开始,就凭借《三国演义》打开了名声,老朱虽然不怎么出宫,但从外边传回来的消息,是大卖! “父皇!” 朱标正在桌子上算着什么,听闻老朱喊他,他抬起头。 “卖的不错……,这本书帮书局赚了一千两银子!” 一千两银子看似没有张异的教辅书赚得多,可教辅书于这个时代来说算是刚需,话本小说这种东西能卖一千两,那真的就是大卖了。 但老朱卖书,可不仅仅是想卖书! 成立这家书局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张异说过的话。 但潜移默化这种事,并非一朝一夕能看到效果。 朱元璋暂时没有问这个,而是上下打量朱标。 让一个不过十三岁的孩子,却接触如此人心变幻,他本有些担心,但朱标这阵子的成长,超出他的预期。 父子二人,就这样坐在应天府的闹市中,老朱跟他说起张异遇见的种种。 朱标低头沉思,然后会给朱元璋一些意见。 “工部那些人欠敲打了!朕明面上不能为张异出头,但不等于朕会放过他们! 回头,让人去工部查查账!顺便给刘伯温找找事做……” 查账? 工部这个部门,尚书为了政治前途也许可算清廉,但底层的官吏,大多数是一身脏水。 老朱去工部查账,那是冲着杀人去的…… 朱标仿佛已经看到,其中的滚滚人头落地。 “走吧,明日让人送钱给张异,先把药园子盖起来再说!这小子提醒了朕,明年春天,也该试着将占城稻推广到北方去! 这占中法配合推广水稻,我大明的休养生息,应该也能早完成几年!” 父子俩结伴而出,在护卫的保护下,消失在闹市之中。 第二日,有人一大早就将银票送到道观。 张异不胜欢喜,欣然接受了老朱的赠与。 他走出道观,就看着和道观相隔的土地,他的佃户们热火朝天,正在干着活。 老孟也在其中,特别卖气力。 张异一来,所有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叫了一声老爷。 张异这个小地主虽然刚和他们接触没几天,但大家都喜欢这个和气的小真人。 龙虎山上的小神仙,平易近人的活菩萨! 百姓们不知道神仙和菩萨的区别,他们只知道这位道长人和气,且非常大方。 佃户们平时种田,就指着田里那些粮食苦巴巴的活着。 哪像张异一来接手,主动给他们一成的让利,让利不说,让他们干这些活,张异也舍得给工钱。 这可比待在别的地主那里好太多了,就算是给天家干活,也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皇帝仁不仁慈不敢说,但底下管着他们的官员那是个个鼻孔朝天。 张异在老孟身上多看了两眼,这家伙也不知道是得了自己的承诺,还是因为昨天有肉吃了,脸上的多了一丝红润。 老孟见到张异,尤其热情。 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问好。 张异看着他的样子,忍着笑,故意板着脸说: “我宣布一件事,伱们手里的工钱结算,这药园子的活不干了……” 他话音刚落,老孟的表情瞬间垮了。 他就指着张异的这个药园子,给他家里找个出路。 可药园子不干了,那可咋整呀! “东家,咋回事?” “老爷,咋回事?” “怎么做到一半就不做了?” 佃户们纷纷叫喊起来,他们难得有别的收入,如今张异突然不盖药园子了,等于他们少了很大外快。 老孟尤其失落,但他缓过神后,回头主动说道: “老爷不做了,一定有老爷的难处,咱们就不用说其他的了!” 张异暗自点头,就冲着老孟这份认知,他觉得这个人倒是可以用起来。 他嘻嘻笑,道: “因为小道我觉得呀,我还是不太喜欢这木头做的药园子,我准备推倒重来,盖个好一点的道观! 工匠的话,我会找人做,至于各位乡亲们,你们要是有空,完全可以帮忙! 工钱嘛,自然按市场价来,不会亏待你们!” 他这么一说,众人先是愣住,旋即哈哈大笑起来。 “道长老爷,您可太逗了!” “老爷这搞得我们一惊一乍的!” “小真人,只要您不嫌弃,我们还跟着你干!” 张异没有废话,让邓仲修开始结算大家的工钱。 既然拿了老朱的银子,张异开始让人找工匠。 主动帮张异忙上忙下。 他虽然是个农民,但人还算灵活,有他这个本地人张罗,还真让他找到不错的工匠。 价格谈好,备料。 道观的扩建工作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起来。 张异手下的佃户,也子啊农闲的时候来张异这里赚点额外的收入。 其中最忙的就属老孟,他家里没人帮衬,种田本身就种不过别人,为了张异这件事,老孟几乎忙得前胸贴后背。 甚至晚上看材料的活,他都主动揽了去。 这么一忙,他自己连家都顾不上回。 李氏见他如此,只能晚点给他送饭。 张异也因此跟李氏,还有可爱的小孟瑶认识。 简单聊了几句,张异对李氏很满意,读过书的人,交流和交代起一些事,毕竟和别人不一样。 孟瑶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属于会读书认字的人。 这点让张异颇为意外,因为出身在徐妙云那种家庭,读书认字尚且会被谢氏嫌弃。 而老孟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尤其还是女孩子,读书未必是一件好事。 如果李氏和老孟依然愿意教导孩子读书,那只能说明一件事,就是李氏的坚持得到老孟的支持。 这个家庭,多了一丝超出这个时代,张异并不常见的温暖! 十几天后,地基打好,工匠开始砌墙。 一切都朝着张异期望的方向发展,他对道观药园子的要求不高,只需要把一大块地方围起来就好。 就在张异准备期待自己的新基地落成的时候。 杨宪这边,春风得意之余,也有些烦躁。 得意是因为他这个右相毕竟还有些基础,确实也拉拢了一批人。 在朝中浙东派和淮西势大,但杨宪很快找到了他的基本盘。 响应陛下号召,他很快拉起一批北方的老乡,虽然这些人因为大多数在前朝当过官,在以前并不太受皇帝重视,但这些人也因为如此,抱团在他这里。 他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小小势力,自然值得高兴。 杨宪在得意之余,最近也有件事让他很恼火,那就是刘基好像在查他手下的人。 提起刘基,他心头火起。 当年他们主动靠近,未尝没有彼此利用来对付李善长。 提起李善长,杨宪想起几年前关于他弟弟的事,杨宪恨意从心起。 只是得罪了刘基,他不得不和李善长周旋。 “友成敌,敌成友,奈何!” 就在杨宪想起刘基的事心烦之时,有人告诉他一个消息,关于张异。 “让他们随手处理了就是,收尾干净一点,别给本相惹麻烦就行……” 能让张异出点事,杨宪还是非常乐意的。 只是上次被老朱教训之后,他也明白权力这东西不能乱用。 “大人放心,我们绝对可以办得合情合理……” 那工部的官员得了宰相的同意,点头哈腰。 “你若是办得漂亮,本官会记得你!” 他随手打发对方之后,就没把这件事当回事了。 而领了他命令的官员们,马上杀向清心观。 清心观此时,干活正干得热火朝天。 突然有一群官也闯入工地,大喝: “你们这些刁民,这是作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