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乡民农人,跪在自家的田地里看着眼前自己即将快要成熟的粮食是嚎啕大哭,大骂慌神无良,祸害他们这些百姓。 就在这时候,一骑快马从东面驰来,这是徐淼派出去代他巡视蝗情的兵卒,当那个兵卒飞驰过来,见到徐淼之后,脸色铁青的滚鞍下马,冲到徐淼和李承乾面前单膝跪下: “启禀殿下,启禀徐大人,东林乡一读书人设祭坛拜蝗神,口出对陛下不敬之言!说陛下……陛下……还不让乡民扑杀蝗虫,说什么会招致上天震怒,降下更大的灾祸云云!请殿下和大人定夺!” 李承乾立即问道:“他说陛下怎样?” 那个兵卒面露难色,只能说道:“小的不敢说,总之是大逆不道之言!” 徐淼一听,心中不由得哀叹一声,不用问也想得出来那读书人说了些什么,不外乎就是说李二得位不正,逼奸嫂子和弟妹云云。 这话难怪这当兵的不敢说出口,只怕说出来之后,也会招祸。 对于这个读书人为什么要抨击李二,徐淼丝毫不感兴趣,他和李二有仇没仇,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借助蝗灾攻讦李二,他也不在乎。 但是徐淼在乎的是他趁此机会,阻碍治蝗之事,那就不值得原谅了,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是什么居心,只要是阻止治蝗,就是他的原罪。 蝗灾如果不能在较短时间之内被扑灭的话,那么接下来便会给关中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 徐淼最恨的就是这种以大义的借口,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却不顾他人死活之人,不管这个人出于何种目的,他都不值得原谅。 徐淼拦住了还想继续追问的李承乾,脸色冰冷的吩咐道:“殿下不必再问了!传我之命,陈校尉立即率领百人随他前去,将那个妖言惑众之人拿下带来这里!不得有误!” 跟着李承乾来的那个陈校尉听令之后,看了一眼李承乾,因为他并不听命于徐淼,最终还是要听李承乾的吩咐。 李承乾此时的脸色也非常难看,这些日子,他跟着徐淼,听徐淼详细解释了必须要短时间之内扑灭蝗灾的原因,已经明白如果短时间之内不能扑灭蝗灾,今冬必将造成关中大饥,到时候一旦赈灾不利,那么关中便会出现饿殍遍地的景象。 李承乾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这两年来跟着那些大儒读书,却也学到了不少治国的东西,深知一旦关中出现大饥,那么对于大唐乃至是他父皇都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所以李承乾即便是年纪尚轻,却也已经明白为何徐淼这么惫懒的一个家伙,再被父皇授命为巡蝗使,督查长安周边诸县治蝗之事的时候,也如此卖力的原因。 于是李承乾看到陈校尉在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厉声喝道:“徐大人之命便是孤的命令,尔等还犹豫什么?还不快去?” “喏!”这个陈校尉看李承乾点头,而且还发怒了,立即躬身应喏,转身厉吼一声,便从这次李承乾带来的三百精锐太子六率之中分出一百精兵。 而他则翻身上马,带着这一百精兵在那个斥候的引领之下呼啸而去。 大约等了两个时辰不到,东面路上就扬起了一片尘土,不多时那陈校尉便带着兵卒赶了回来。 徐淼从路边站起来,趁着这会儿闲着没事,徐淼又分出了一百兵卒去给那云阳县的王县令帮忙,“动员”百姓放弃他们田里的谷物麦子,支持今晚纵火烧蝗。 要想只靠县里的小吏去动员那些乡民放火烧掉他们辛苦种下的这些粮食,徐淼不敢寄予厚望,在必要的时候,为了整体的利益,不得不损失一些个人的利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何况实际上放火烧掉已经爬满蝗虫的农田,对于这些乡民来说,也并非是坏事,他们田里的粮食经此一难之后,其实已经彻底毁了,烧不烧掉都已经决定今年的夏粮已经是绝收了。 如果烧掉的话,一亩地朝廷还补给他们两斗粮食,虽然不多,总比一斗都收不到要强,所以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可是许多乡民却想不通这一点,一听说烧掉他们田里的那些粮食,就一个个哭嚎着说什么都不同意,这是标准的短视。 愚民有时候和他们讲理是讲不通的,必要的时候,强权却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所以派出一些当兵的去跟他们“商量”,要远比那些小吏或者耆老去跟那些愚民说的效果要好得多。 太子六率的兵将虽然和其他唐军相比,算不上很精锐,但是太子六率现在是归长孙无忌所辖,长孙无忌本身也是行伍出身,现在虽然转入到了文官之中,但是治军却还是没问题的。 一帮披甲的粗坯的震慑力要远超过地方上的那些小吏亦或是乡绅耆老,讲不通就用枪杆跟他们讲道理,比靠嘴说要来的更有效许多。 这一个蝗群实在是数量太过惊人了,如果不立即将其扑灭的话,那么明日他们就可能会飞到临县去,造成更大的损失。 深谙这些道理的徐淼,于是便把随行的一批兵将给派了出去,现如今大部分被划入到焚田区域的百姓已经在这些粗坯的“说服”之下答应了焚田,开始按照徐淼的吩咐,开始开挖防火沟或者是清理防火道了。 徐淼对于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