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命常风为钦差副使,随刘大夏治河
弘治六年,二月十五,贡院。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国家抡才大典的好时节。
会试主考李东阳亲手敲响了试毕锣。
旁边的贡兵扯着嗓子高喊:“学子,出龙门喽!”
贡院的大门打开。学子们纷纷踏出了贡院大门。
常风跟随着人群出了贡院。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会试。上回名落孙山。这回三场连考九天,他感觉考的不错。
突然间,一个人不小心撞了常风一下。
那人连忙道:“年兄,失礼了。”
常风抬头一看,竟是王华家的公子王守仁。
常风笑道:“王公子,你还欠我六个锅盔呢!”
王守仁惊讶:“常大人,是你?嘿,六个锅盔你记了整整八年啊!等琼林宴上,我敬伱六杯酒,权当还你六个锅盔了!”
王守仁似乎对杏榜题名、金榜连登信心满满。
常风笑道:“那就借你吉言。咱俩都能金榜题名,当个真年兄。”
春闱放榜是在三天后。
会试结束后,李东阳便忙着跟考官们在礼部阅卷。
三日之后,常风、王守仁相约来到贡院门口,等待着放榜。
乡试榜名曰桂榜,会试榜名曰杏榜,殿试榜名曰金榜。
其实,杏榜提名,远比金榜题名重要的多。
会试中榜者,会被“拔贡”,成为贡士参加殿试。
而殿试是不淘汰人的。所有贡士都能成为进士。只是名次有高低。
也就是说,读书人只要杏榜题名,便铁定能从举人晋身进士。最低得授七品。
在放杏榜之前,礼部进行了一系列复杂的仪式。
杏榜终于揭晓。本科会试,共拔贡二百九十八人。
常风从榜头一直看到了榜尾,整整看了三遍。哪里有他的名字?
王守仁亦出人意料的名落孙山!
说是出人意料,又并不出人意料。会试是整个大明最顶尖的读书人之间的比拼。
打个比方,后世把全国一千三百三十六个县(县级市)的两千六百多个县高考文、理状元集中起来,考一场。
谁敢说一定能考进前三百?
皇帝宠臣和北直隶学政公子的名落孙山,恰恰说明本科会试在李东阳的主持下格外公平。
李东阳走了过来,看到了常风和王守仁。
常风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李东阳自然认识。
李东阳跟王华在翰林院当过同僚,也识得他家公子王守仁。
李东阳宽慰二人:“会试落榜对于读书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你们不必难过。”
常风爽朗的说:“我这个锦衣卫屠夫参加会试,只是凑个热闹罢了。不中便不中。”
嘴上虽这样说,常风的心里还是有一丝难过。
王守仁亦是一脸风轻云淡:“学生才疏学浅,需再接再厉。”
李东阳跟王守仁开起了玩笑:“你这次拔不了贡,下一科一定高中状元。你可以试试为下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悄悄告诉你。你的试卷,距杏榜题名只差了一个圈。”
大明会试阅卷,不是单人阅一卷。为公平起见,考官们会集体传阅每一名考生所作的三份卷子。
如果觉得可取,便在卷子旁画一个圆圈。最后以圆圈的数量确定拔贡名单。
常风在一旁问:“李大人是否能透露下,我差几个圈?”
李东阳尴尬的一笑:“差了好多好多个圈。”
常风乡试就是榜尾。
他的才智不一定比题名的贡生差多少。但贡生们都是全职读书应试。
常风则只能抽出晚上的空备考。“差了好多好多个圈”并不奇怪。
常风拱手:“李大人,王小兄弟。我先回锦衣卫当差了。再会。”
王守仁回了府。
老爹王华连忙迎了上来:“中了嘛?”
王守仁微笑着回答:“没中。”
王华怕儿子想不开,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万万没想到,王守仁竟笑道:“天下的读书人都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