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开业 “笃笃笃……。” “谁啊?” “伯母,是我啊,小坤。” “等会儿啊,小坤,这么早你有事吗?” 听到有人敲门,韩母往窗外瞧了一眼,发现天都还没亮。 披上衣服打开门,就看到杨玉坤站在她们家门口。 杨玉坤笑道:“伯母,我来找小五哥。” “小坤,这才几点啊,你找他有什么事吗?” “去津门。” “我想起来了,小杨和地图他们在津门弄了一家分店,今天开业对吧?” “对。” “小五还没睡醒呢。” “我叫他去。” 进了屋,杨玉坤直奔韩春明的房间。 只见韩春明正搂着枕头夹着被子呼呼大睡,吧唧着嘴也不知道做了什么美梦。 “小五哥,醒醒。” “小坤?” “起来了,咱们该出发了。” “去哪儿?” “你不会睡懵了吧,当然是去津门参加健哥他们分店的开业仪式啊。” “几点了?” “五点半,我先去叫静平,咱们一会儿在小酒馆汇合。” “行,哥们洗漱一下换身衣服,一会儿去小酒馆找你们。” “好,伯母,我走了啊。” 把韩春明从美梦中叫醒,杨玉坤出了院子,去隔壁胡同找徐静平。 等他到徐静平她们院的时候,徐静平已经收拾妥当。 见杨玉坤过来,徐静平说道:“我还以为你没起来,正打算去你们院叫你呢。” “我也刚起来,刚把小五哥叫醒,走吧媳妇,咱们去小酒馆等小五哥和小杏姐。” “好。” 俩人结伴去了小酒馆,刚到小酒馆没几分钟,孟小杏就把吉普车停在了小酒馆门口。 “小坤,静平。” “小杏姐,你来了,先等一会儿,小五哥马上过来。” “好嘞。” “小杏姐,吃不吃早饭,小食堂有刚出笼的大肉包子。” “我现在还不饿,等到了津门在吃吧。” “也行。” “小坤,静平,咱们开一辆车去,还是开两辆车去?” “咱们就四个人,开一辆车过去吧。” “好。” 三人在小酒馆等韩春明过来,杨玉坤让老丈人回头给关大爷、牛爷、片儿爷这三个老爷子,也送一套龙泉青瓷茶具过去。 孟小杏过来之后,三人在小酒馆又等了大概五六分钟的样子,韩春明也过来了。 “小坤,静平,小杏。” “五子哥,你可算来了。” “咱们出发吧,马上六点了,现在过去正好能赶上开业仪式。” “小坤,你来开车。” “得嘞。” 杨玉坤拿了一套龙泉青瓷茶具放车上,这套茶具是给孙老板带的礼物。 从孟小杏手中接过钥匙,杨玉坤启动车子,直奔津门而去。 从四九城到津门,正常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 杨玉坤驾驶着吉普车,用了两个半小时便把车停在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的门口,滴滴按了两声喇叭。 听到汽车喇叭声,杨华健,毛地图,孟小枣三人从店里出来。 “春明,小坤,静平,小杏,你们来了。” “媳妇,春明,小坤,静平。”毛地图笑着给了杨玉坤一拳:“你小子去外地潇洒了半个月,哥们还以为你没办法赶过来呢。” “你们新店开业,我必须赶回来啊。” “有没有给哥们带礼物?” “肯定有啊,给你和小杏姐一人带了一套龙泉青瓷茶具,让小杏姐拿回家了。” 杨华健说道:“没有我的?” “都有,在小酒馆放着呢,哥们这次从龙泉带了三十多套青瓷茶具回来,给你们每人带了一套,小枣,回头你也去小酒馆拿一套。” 孟小枣说道:“谢谢坤哥,” “甭客气。” 杨华健说道:“走吧,带你们参观参观。” 韩春明说道:“不错啊,这规模,一点都不比帝都那家店小。” “咚咚咚……。” “什么动静?” 毛地图说道:“请的舞狮队。” 为了给新店开业造势,杨华健和毛地图、孟小枣不仅在津门日报上连着打了一个星期的广告。 还请了几支舞狮队,敲锣打鼓围绕津门市区转了一个星期。 最后,几支舞狮队于开业之前汇聚于特别特家电商城门前,进行两个小时的舞狮表演。 随着几支舞狮队汇聚于特别特家电商城门前的,还有无数跟着过来看热闹的人,密密麻麻的将特别特家电商城围的水泄不通。 “时间差不多了,陈经理,上台讲两句。” 见时机差不多了,杨华健招呼津门店的经理,该他出场了。 陈经理走上门口临时搭建的舞台,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 “吉时已到,地图,小枣,来吧,揭红绸。” “一二三,开业大吉!” “噼里啪啦……。” 杨华健,毛地图,孟小枣三人一起将覆盖在招牌上的红绸揭下来,同时杨玉坤和韩春明俩人将鞭炮点燃。 “这招牌,我师傅写的?” 杨玉坤看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的招牌非常眼熟,这好像是出自他师傅的手笔。 “对,我去请侯爷写的,然后找牛爷刻的。” 当时在准备津门店招牌的时候,杨华健就想到了破烂侯。 他比较喜欢破烂侯写的字,洋洋洒洒非常飘逸,所以他便去向破烂侯求了一幅墨宝,然后找牛爷这个篆刻大家,把津门店的招牌刻了出来,然后把招牌带过来安上。 “我说怎么这么眼熟。” 师傅的笔迹,杨玉坤一眼就能认出来。 一看到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这块招牌,他就知道了这肯定是出自他师傅的手笔。 “走,咱们先去办公室喝茶,一会儿咱们去下馆子。” 开业仪式结束之后,一行人去了办公室喝茶聊天。 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内,则是另一副场景。 人头攒动,特别特家电商城津门店的工作人员,一个个忙的满头大汗,嗓子都快说冒烟了,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店内的各种家电产品,以极快的速度在减少,作为经理的陈涛连忙安排人从仓库补货。 幸亏新店开业备足了货,要不然还真不够卖。 即便如此,仅仅开业第一天,仓库中堆积如山的货物,也卖出去了一大半,急需补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