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大建设(十二) 桃花港 陶瓷作坊 “再烧!再炼!” 新上任的工匠尚书马钧正在指挥着一众工匠炼制“琉璃”。 几个月前,一些工匠发现矽砂可以降低陶瓷的炼制温度,随即便大规模使用矽砂来辅助炼制陶瓷。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加入了诸如草木灰等材料来保护熔炉。 最后……他们并没有炼制出更好的陶瓷,反而炼制出了一种透明度比较高的“琉璃(玻璃)”。 这种琉璃比一般的琉璃更加清澈透明,同时也更加脆弱易碎。 这个发现让刚刚靠着建造甘蔗栈道而当上工匠尚书的马钧很重视。 他当即调动大量工匠连续好几个月每日每夜地炼制,虽然大部分都失败,但偶尔也能炼制出一些。 他要在不断炼制中探索出这种新式琉璃的具体炼制材料和方法。 他的许多奇思妙想都得到了王家的大力支持,比如【索道】,就已经在甘蔗岛的东西两座山头建造一个。 不仅如此,他又在鹊桥岛(日本本州岛)的东西两面建造索道,这样一些日常物品就不用专门从海上绕路大半圈运送,而是可以直接从索道上进行运输。 马钧版“木牛流马”也在甘蔗岛、鹊桥诸岛流行,被许多百姓喜爱。 随着木牛流马的推广,这些岛屿上一些难以触及的深山老林也开始被开垦,大量小型种植园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山林溪谷中。 许多退休的水手、治安兵、没能获得议会资格的桃花港市民,她们纷纷在无主的山林中开垦种植园。 这导致海外地区对奴隶的需求量有了更大的增长,每一个小种植园主都迫切需要奴隶来为他们的种植园工作。 鹊桥岛上一些躲进深山老林的倭人也逐渐被找出来,从此被彻底被灭绝。 木牛流马,对于蜀汉而言只是简单的兵粮运输工具,对于王家而言,却极大地提高了对山林地区的生产力发展速度。 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说突然就从落后变成先进了。 它是日积月累的,这十年出现个木牛流马,十年后再出现了新式琉璃,再十年后出现个新式陶瓷,再十年后出现了更好的炼铁技术,提高了锻造温度,又十年后被某个天才发现了某个技术的原理,又几十年后,另一个天才在之前那个天才的基础上完善了技术理论,等等等等。 这种日积月累,在十几年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哪怕是在一两百年的时光里也看不出能带来什么改变。 但是量变引起质变,只要这种小变化多了,积累起来以后,过上几百年时光,再回头去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技术水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正如王家的土地兼并,在一两年时间里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不就增加了几千亩田而已吗。 可是,量变引起质变,不停地多出几千亩田,不停地进行这种小变化,几百上千年以后,王家已经把整个辽东都给兼并干净了,成为天下田亩最多的世家。 从洛阳徒步走到长安,踏出的每一个脚步都显得没什么意义,只是前进了一点点而已,对于整个路程而言实在是微乎其微。 但是等你真的走到长安后,再回头一看,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每一个脚步都是日积月累。 滴水可穿石,铁棒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终于,又有一炉琉璃被烧制出来。 起初,马钧只是像制造陶瓷和铁器一样,使用提前制造好的模具去改变刚刚烧制出来的琉璃形状。 但是又过了一年多后,时间来到了燕侯四十五年夏(255)。 在烧制一炉又一炉劣质琉璃后,另一个名匠袁宜发现烧制的琉璃会出现气泡,然后等琉璃冷却后,琉璃就会根据气泡的形状成型。 于是他奇思妙想,为什么不能人为地制造出气泡,来改变琉璃的内部形状呢? 比如改变成中间空心的形状,像陶瓶一样可以装水。 因此在他的这个奇思妙想下,“吹制琉璃法”诞生了。 这个袁宜就是袁术的外孙,当初袁术的公主被王家绑走以后,便在桃花港跟一个工匠成家,那个工匠死后,袁公主改嫁,并且让自己的儿子跟自己姓。 袁宜今年已经五十岁,是桃花港排名第二的工匠,至于第一,那自然是工匠尚书马钧。 由于创造出新式琉璃,马钧和袁宜二人都受到了重赏,马钧获得一千万钱,袁宜获得三百万钱,其余参与制作的工匠也都各自被赏赐十万钱。 这一举动,自然又引起了家族内一些儒学化家族子弟的不满,作为孔孟之道的传承者,如今自己的家族居然这般重视一群墨家工匠,实在是离经叛道,这是他们难以忍受的。 多次有儒士子弟提议取消工匠和医者的优待,并且学府内禁止教授航海、工匠、医学等,所有人都应该全心全意学习孔孟圣人的大道理。 不过,这些建议都被尚书令王霸无视了。 因此他们又找到家主吕玲绮,想让吕玲绮重振儒学,但吕玲绮也是敷衍几句,作为外姓家主,她不想太折腾,一切都听从家族议会的安排,非常老实本分。 这种小插曲暂时没能影响王家重视医学和工匠技术,马钧等工匠在研制出新式琉璃后,又转而继续研制起各种攻城守城器械,这些发明同样可以过得大量赏赐。 光是靠着各种发明创造和工程建设,马钧就积攒了三亿五铢钱的资产。 这已经是一笔恐怖的巨额财产了,毕竟袁赵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是三十亿五铢钱。 这三十亿五铢钱里,有两亿用来给燕侯王家交【辽饷】,剩下的二十八亿里,光是军饷和官员俸禄就需要消耗二十亿,最后剩下的八亿里,全部都用来维持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们的奢靡享受。 本来【辽饷】是十亿的,但袁赵毕竟没有统一天下,也没有足够多的人口,因此在交了几十年后,差点因为【辽饷】破产,所以司马懿重新恢复【辽饷】后,就跟燕侯王家进行了商谈,那就是“以人口补辽饷”。 以前,袁赵每年支付十亿钱的辽饷,从三年前开始,袁赵每年只支付两亿钱的辽饷,外加每年支付八万青壮年人口。 也就是有八亿辽饷是用八万人口来偿还了。 考虑到帝国确实财政紧张,而且甘蔗岛大部分地区已经开荒完毕,只有那些山沟沟里的地方开荒成本太高,所以暂时没有对那些山沟沟地区产生兴趣,现在王家又开启了对更遥远的水果岛的开荒,需要的人口量非常巨大,因此王家也就认可了司马懿的这个新辽饷。 朝廷把自己的自耕农卖给自己的封臣,从而偿还债务。 朝廷省了钱财,可以留着钱财给王公贵族们享受,王家也获得了人口,可以运输人口去“水果岛(吕宋岛)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