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治疗视察 教育完二娃之后,燕长青也继续恢复了自己的‘执教生涯’。 就像申校长说的,隔三差五地去学校一趟,也能及时掌握熊孩子们的动静,顺便让他们当自己的工具人,给自己的教学等技能,多多少少涨点熟练度。 既然都到学校了,少不了也要继续去诊所溜溜弯,和申医生互相探讨一些医术的实际应用。 主要是申医生手里有周边好几个村子的病号信息,都是那种死不了活不好的老毛病,燕长青决定从这些病例入手,进行大胆尝试。 当他的基础医学知识越来越全面之后,技能小玉盘给他带来的帮助也越来越大。 要知道,小玉盘上技能的熟练度,就是保证他走在正确道路上,并且一直走下去。 比如说,在他只会用一个简单方子治疗感冒时,金手指的‘指导’功能,最多就是能让他逐渐摸索到这个方子更合适的用法用量。 但是如果他会两个治疗感冒的方子,金手指的‘指导’功能,就能根据他的诊断,‘指导’他哪个方子的效果更适合他诊断出来的结果。 如果再进一步,他能准确甄别出各种药材的药效,那么他最终得到的方子,就是目前他掌握的知识中,最合适病人的那一个。 所以,如果他掌握的知识足够全面,理论上,他就可以用最合适病人的方子,来给病人进行治疗。 现在申医生和他互相交流,受益更多的人已经反了过来,变成申医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多。 关键在于适合病人,这个必须前期诊断准确,所以他才不断地到处寻找工具人,研究望闻问切。 其实就算没有技能,医生治病也是诊断的越准确,治疗效果越好。 只不过他有金手指,只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迟早有一天,世上就没他治不了的病。 …… 燕长青觉得自己现在掌握的知识已经差不多了,学了那么多书上的理论,还有以前给人治疗简单病症的经验。 所以他对申医生表示,自己愿意出一部分药费,让那些顽疾病人来让自己治疗。 申医生很痛快地就答应了这个要求。 无非是通知一下病人,愿意来的就来,纯属自愿。 反正申医生在一旁看着,在燕长青给出治疗办法之后,他们还可以继续讨论。 而且这些病人申医生足够熟悉,因为一直以来都是他在帮助病人控制病情,只是限于能力,不能彻底治疗。 以前申医生不愿意用一些比较昂贵的药材,因为这种长期病症,需要的就是长期治疗,在治疗费用上,就是一个个无底深渊,靠他自己的那点能耐,那点钱,对一个个无底深渊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现在燕长青开的方子有贵的药材,他也更高兴,正好他也借此机会,观察一下疗效。 合作相当的愉快。 申医生觉得自己从燕长青的治疗中,学到了新的东西,燕长青看着自己的医术技能熟练度,也很开心。 至于病人,像一些风湿类风湿以及中风等病症,但凡是身上能轻松一点点,病人们全家都会开心。 皆大欢喜。 …… 四月底的时候,燕长青看了看日历,给祝主任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这次五一活动的情况,顺便报上了一个节目。 单位的房子正在盖着呢,还没分到手,该去表演的时候还是要去的。 至于说市台那边的晚会邀请,一边去吧,又不给房子,谁爱去谁去。 咱就是这么现实。 自家单位多好,现在自己有个什么事儿,都是大力支持。 有酒厂人家就给工人发酒当福利,有加油站人家就悄悄提高了对加油站的供油量,需要修桥就把工程队派过来…… 这么好的单位去哪儿找。 一定要准备个好的节目,要不给他们表演个一口气吹灭五十支蜡烛? 就咱这肺活量,谁敢跟着试的话,憋晕几个一点都不奇怪。 要不唱首歌,话说自己还没唱过歌呢! 主要也没打算往演艺界发展,现在手里这么多有用的技能还没练好,真没时间去关注太多其他东西。 …… 心里正想着呢,电话又响了,陈有亮打来的:“长青,县里那边说了,有大人物要过来视察咱们县里的企业,其他地方都视察过了,还要到咱们市场这里看看。” “我问了几个人口风都挺紧,也没说到底是什么人物,我心里有点不托底,你也过来看看吧!” 燕长青只能中断了自己的节目构思,答应道:“那行,他们啥时候到?” “说的一会儿就到,这次的事儿有点怪,一点都没提前通知,总觉得是有人故意遮掩,弄的神神秘秘的。” “那我这会儿就过去吧!” 挂了电话换掉身上酒气冲天的衣服,准备开车的时候,想了想又带了几箱最高档的高升商标的酒。 确实有点奇怪,最近应该没什么事儿吧? 心里有着疑惑,不过不耽误小面包一路烟尘滚滚地奔向市场。 烟尘滚滚不是自己的错,是路的错。 开的再慢也不行,土路上如果一段时间不下雨,路面上就会积下一些浮土,人走上去还会冒烟呢,更别说开车了。 …… 赶到市场,就见姑父和二叔他们一大群等在市场的人,都穿的整整齐齐的,忙碌着指挥其他人做一些清扫工作,顺便把装货的大车都先停放好。 而且在上方还扯了一条大横幅:欢迎上级领导莅临桃树乡市场指导工作! 这句话是万金油,谁来都能用,长期备用的,随时来人随时挂起来。 结果等市场都打扫好了,人还没到。 陈有亮奇怪的很,还拿着本地报纸翻来覆去的看:“这也没啥新闻啊?到底什么人来,得是多大的人物,能保密到这种程度?我问市里的熟人了,也没人有啥消息,奇了怪了。” 燕长青也奇怪:“都已经视察过县里其他企业,咱们都没消息?那消息也太不灵通了吧!” “之前好像是有人说过,我想想,对了,是税务上老白。他也没说清楚,好像是提了一句,我也没注意。估计是那会儿他得到了消息,人家不让说,他也不敢直接给咱们说清楚,只能透个口风。” 接着陈有亮一拍大腿:“我说呢,还以为老白闲着没事就是打个电话聊聊天,问咱们去沪城是考察什么项目去了,我以为他想打探啥消息呢!” 燕长青无语,这些人真是的,明明是来透露消息的,干嘛遮遮掩掩的…… 好像也怪不了人家,至少人家也算对得起咱这个纳税大户,得到消息了第一个往这边通传,遮遮掩掩的也是身不由己,是咱们自己大意了! 燕长青也没好主意,迎来送往的方面,他远远比不上陈有亮,两辈子也比不上。 有些东西真的是看天赋的,除非他点技能,但是点这么个技能……重生前没本事遇到事儿只能委屈自己,如果重生后带着金手指还一个劲儿委屈自己,那不就白重生了吗? 就不点! …… 快到中午的时候,车队来了。 看见前面两辆车还是局里的车开道,陈有亮就嘀咕:“还真是大人物,都用上开道车了。” 基本上这个县里的公用车都开出来了,局里的,正府的,工商税务的,财局的…… 说起来虽然是贫困县,但是县里的车现在拉出来,看起来还是挺壮观的,一大溜儿呢! 先下车的就是正府的一个秘书,跑过来小声道:“陈总,燕总也在啊!你们好你们好,这次来的是君区的人,大人物,带任务下来的,所以要求保密,没有提前通知,见谅见谅。那个,咱们过去接一下吧!” 燕长青一扭身就转到了后边去。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干,姑父就比较适合干这个,虽然他心里肯定不怎么情愿。 燕长青只在后面,小心观察。 确实挺保密的,县里大大小小的人物几乎都倾巢而出,居然连记者都没有。 等到一群人都下了车,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个半圆,中间的那三个一身制服的客人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三位客人没有坐县里的车,而是从一辆白色牌照的吉普车上下来的。 最前面的是一个头发有些花白,但是精神矍铄的中老年人,年龄大概四五十岁,又或者五六十岁的样子。 旁边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是带着公文包的,虽然也是制服,但是戴着眼镜,一看就是秘书。 还有一个也是三十来岁,但是那一脸坚毅加警惕的模样,以及身上带着的装备,一看就是警卫员。 …… 一群人簇拥着三位客人,在陈有亮的引领下,进了一间大仓库改成的会议室。 接着几个看起来还有点文化的人,去负责端茶倒水。 燕长青发现,燕有文那小子也在端茶倒水的人里面,而且这小子还摆出挺专业的样子,一脸微笑还笑不露齿,人模狗样的。 不过也就得这种人模狗样的来当服务员,像小牛那种混混模样的,现在都只能靠边…… 燕长青心里想着别人,别人也看他呢! 那个税务上的老白,在这一群人里没捞到中间位置,坐座位的时候自觉溜到了这边:“燕总,怎么伱不去坐?” 燕长青示意旁边的茶水桌:“我负责看桌子的。” 老白嘿嘿直乐:“燕总真低调,不过你那税太吓人了,低调不了多久的。县里给领导们提供的名单上就有你的酒厂,只不过领导还没说要不要去,你在这儿不怕待会儿去那吗?” 燕长青又想到姑父的粗心大意了:“我姑父没给我说,来的时候我们俩都不知道啥情况。” 老白傻眼了:“哎,我给他打过电话,让他提前准备……嗨,估计他没注意到,不让说的……” 嘀咕了两句,看到上头坐的人寒暄完毕,那个秘书模样的人咳嗽了一声,老白赶紧坐正了身体,也不敢和燕长青说话了。 其实认识燕长青的人挺多的,不过他现在这态度,明显不想出头,也没人过来拆穿他。 这就是名声的好处,毕竟他就干过一些在别人看起来挺‘出格’的事儿,平时又不怎么出门,有事让别人干,突出一个不愿意和人打交道。 再加上去过春晚的光环,现在也确实没人愿意得罪他。 …… 制服秘书咳嗽完,看到场面安静下来,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简单介绍了两句,接着说起了正题…… 大意就是,这是来自某某君区的主管后勤的师级干部,这次到桐树县来,也并不是只来桐树县,而是要在周围的一些贫困县区,进行一次走访。 目的是因为现在君区搞改革,要在地方上,扶持一些公司企业,为保障君区的后勤工作,共同努力等等。 燕长青心里直嘀咕,这种事有什么好保密的,明明是好事儿。 这年头君区扶持地方企业多正常,鱼水情嘛,多好的事情,搞的市场这边的人都吓了一跳,还以为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呢! 不够市场这边好像没什么好扶持的,要通过市场给后勤调拨物资吗? 好像也说得通。 不过不如扶持自己的酒厂啊! 回头自己就是特供酒生产企业,大不了咱便宜点,供应后勤上咱打个五折都行,真能行的话,四折也不是不能考虑。 三折的话,赚的太少,对不起自己这二级技能啊! …… 等到来人讲完话,就该市场这边表态了。 陈有亮也挺重视的,自己起身来介绍道:“我们市场现在已经辐射到周边十二个省份,有五吨卡车数百辆,八吨卡车六十余辆,轻卡近百辆,拖拉机数十辆。” “而且我们还拥有全县唯一一个,经过油田批准的正规加油站,有充足的运输能力,保证货物快捷方便地输送到十二个省份的任何地方……” 燕长青觉得姑父也是能耐了,现在吹牛都不打草稿。 市场早期的五吨卡车根本没那么多,因为一开始大家都还穷,等到钱多点,赶上出了八吨神车八平柴,于是大家都开始买八平柴。 轻卡也没多少,只有像燕有文这种家伙,才买那‘华而不实’的车——大老粗们觉得载重量够大的车才好,看不上轻卡。 至于进口大卡车,不在大老粗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太金贵。 市场里买车的标准相当统一,不统一也不行,司机都是跟着燕二河学的维修,学的就是市场里有的车,不容许那些愣头青们买别的,不然坏到半路没人修。 这年头出门的司机,不但要敢想敢干,有点武力傍身,还得有点基本的维修技术在身,不然大车坏半路上,想哭都找不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