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二凤和丈育 〖认真说的话大明也就亡国时候发发牢骚,强盛时候也不算差,追思汉唐最多的应该是宋朝,苏轼、司马光、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等人诗词中的长安,其实基本都是汴京开封。 这样看南宋的词人应该是最惨的,毕竟不仅真长安丢了,连汴京也没了,唐朝也不过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而已,南宋那是直接没了。 玄宗这半个昏君都把大唐祸祸的够呛,大宋那是连着徽宗、钦宗、高宗三个昏君,宋能不亡已经算是奇迹了。 南宋时辛弃疾已经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了,汉武帝唐太宗什么都不敢想,你能学学孙权就已经知足了。 回头看唐时的两京制已经体现了经济中心的偏移,那时候如果痛定思痛迁都洛阳可能会好点。〗 看着光幕渐渐黯淡下去,李世民端坐在椅子上一脸沉思,并没有如此前一般兴致勃勃拿笔挥毫泼墨。 将一个以绸布包裹好的东西递给长孙无忌,示意其去送与光幕,随后就不再言语。 房玄龄则是偷偷捶了捶自己腰部,此次所需记录内容繁多,边抄写边沉思,反倒是比处理公务还要累的多。 杜如晦则是有点傻眼:“长安六陷?” 天子九逃什么的杜如晦已经漠不关心,毕竟看后来僖宗的外逃样子实在是太过于熟练。 “这有何奇怪?”李世民沉思中抬起头来,嘿然道: “天子如此暗弱,被放权的节度使哪个不想行魏武旧事?” 如今他们通过光幕与那诸葛武侯有了简单联系,因此偶尔李世民对其思考和回忆就多了一点。 在李世民看来,藐视君权的节度使相较于汉末的诸侯,实无分别。 他还看到长孙无忌已经将那绸布包裹送祭于光幕,一时间李世民的姿态也更为安然闲适: “非常时,自用非常之策。乱时许节度使逾越之权,事后当一一收回。” “但这样看来,晚唐的儿孙们,无人能行此事。” 群臣默然,李靖可惜道: “若是彍骑和北衙禁军未废,则可遣一良将,一一平之。” 杜如晦叹惜: “若此两军未废,则封常清自能率军阻叛贼不入洛阳,祸何至此?” …… 将准备好的东西送去之后,孔明也面有伤感轻声吟诵道: “梦到长安三万里……” 从文采来看,此诗文采平平,但胜在感情真挚。 说是梦到,但不如说梦回,此事孔明太能共鸣。 毕竟大汉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那陈子龙出仕即要面对那大明亡国,他孔明何尝不是如此? 法正亦面色伤感,若非时局糜烂,他何至于避祸益州,结果蹉跎岁月至此? 刘备看出来了厅中的气氛,拍拍手吸引众人注意力,随即对孔明笑道: “吾曾与孔明所说,家舍东南有五丈高桑树,孔明彼时不信。” “如今看来,等克复涿郡,当亲领孔明一观。” 并对法正笑道: “吾在成都亦有听闻,孝直少时尝言封侯,有远志。” “吾听长安之名多矣,如今欲涉足长安,还赖孝直之谋矣。” 孔明执扇笑笑,对着刘备拱拱手。 法正脸皮微微燥热,但随即便豪言道: “这有何难?定取长安,让主公驾车而观之!” 赵云也凑过来道: “等回常山,定请军师尝尝真定梨,云少时曾尝,十多载过去,唇齿留香。” 孔明笑呵呵的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张飞则面色有点为难: “军师,等回涿郡俺给你捉两个小猪仔?” 孔明大笑,用扇子在张飞胸口点了点: “那后辈盼有冠军侯,然翼德与云长合力,未必就差冠军侯多少!” “唯盼翼德边关斩功夸名便已足够,何言屠户之事?” 说到打仗,张飞将胸口拍的邦邦响: “俺可不想跟那安禄山一个死法,大丈夫当马革裹尸!” 旁边的徐庶欣慰的看着这一切,这不就是他所求的一切? 如今鸟离樊笼,蛟脱浅水,季汉当有吾名! 徐庶不说话,但脑袋里已经在思考荆襄那边的情况了。 恰在此时,光幕也再次徐徐展开,有说有笑的成都府衙一起转头看去。 【嗨嗨嗨,首先感谢大佬贵重的礼物!验证了,真金的,大佬大气! 就是名字这个是不是得商量一下?俺的真实名字是闻莽啊QAQ。】 随即众人目光下移,便看到了这次的两件礼物。 一支手杖,这是由孔明送出的,众人对此都清楚的很。 另一份应该是那“二凤陛下”所送,在季汉诸人看来应是一张庆帖,右上角有“丈育”二字,中间书有“普天同庆,盛世之始”八字,左下角还有署“帝李世民”。 而与众不同的是,这帖通体金灿灿,上面的字体都是由银线构成。 并且左上角还有一个显眼的牙印,显然便是后辈所说的验证之法了。 【不得不说,UP主你还真是个人才,一嘴下去伱也不心疼啊。 一嘴下去又不是把黄金咬了下来?另外这个抬头笑死我,丈育石锤了。 心疼肯定是说破坏了贺卡的美感吧,这个应该是太宗制贺卡的典故,据传说最早的贺年卡就是二凤用黄铜做的,赐给大臣,随后民间效仿,用不起黄铜的情况下改用纸,然后一直流行到了现在。 这贺卡,金板银线算是非常用心了,金银错这个工艺技法也是咱们的非遗了,很好看。 另外这个不起眼的手杖应该是邛竹杖吧,从汉代起就是蜀中特产,也是见证了咱们历史的一个工艺品了。 一说邛竹杖和二凤,还有前面看的字帖,让我想起来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有一个就是《邛竹杖帖》,然后好像也是被二凤祸祸没的。 也不算祸祸吧,虽被二凤收藏于宫中,但也没说是带到了坟墓里,说不定也是毁于安史之乱呢。】 甘露殿群臣看了看那个金贺卡,又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这时候眉宇间终于有了笑意,对左右道: “让这小辈天天呼朕诨名……朕当回其诨名。” 臣子们不由得相顾失笑,只觉得倒还挺有趣的。 不过李世民看向后面,眉头又拧了起来: “邛竹杖帖不传世干朕何事?” 从心底上来说,他可不认为流于民间能比宫里安全,只能说后来的安史之乱都没想到。 不过由此倒也给了李世民警醒,重宝藏于宫内若是遇到了昏君逆将,那便是被一锅端的命运。 要不然仿后世之博物馆藏之? 不过很快李世民也由此想到了另一事: “玻璃之事,进展如何?” 侯君集一时间汗都有点下来了,之前大包大揽主动领了寻盐水湖,制透明玻璃之事,但没想到即便有后世点拨也并不顺利。 当下只能硬着头皮道: “如今之玻璃,浑浊有杂,容许一个月,定……” 瞧了瞧侯君集的表情,李世民点点头,但心中打算等元正十日休沐过完就催催将作监。 上次将作监禀报自己所草木灰制碱有所成,正在尝试能依此作何物。 如今看来继续研究玻璃就挺好,至于侯君集嘛,看来确实没有那科学的天分。 心中摇摇头,随即李世民看了看屋外的天色。 如今不过元月三日,还足足有七日的休息时间呢。 而且看看房玄龄和杜如晦脸上的倦色,以及阎氏兄弟面前满满当当的一摞画稿,李世民也善解人意示意众人散去,回去继续享受休沐即可。 诸般计划,也要先安生过完休沐。 至于李世民自己则是打算去后宫。 此前免了皇子皇女们的课业,再加上元正十日休沐,如今子嗣们天天都在后宫联络感情。 太子承乾也没有此前的死气沉沉样子,脸上多了不少欢快,让李世民很满意。 唯一比较担忧的便是承乾现在似乎跟那武氏稚女颇为合得来…… 不过刚出甘露殿不久,一封奏报就送到了李世民手上。 “遵礼,玄奘法师至长安了?” 送上奏报的是李君羡,字遵礼,如今任左武候中郎将,掌管禁军中的左监门卫。 南衙禁军十六卫,其中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四卫是直属他李世民的贴身亲卫。 宿卫之责,情报收集勘察,乃至于甄别各州情报单独进奏,都属于这四卫职责,而左尊于右,故而这李君羡称得上他李世民的心腹,嗯,之一。 “昨日晚刚至,陛下今早有要务不便打扰,故而此时禀报。” 李世民点点头,看了看嬉戏的皇子皇女们,与李君羡一起入了旁边的花苑,漫步轻谈: “朕听闻这玄奘法师出狱之后反倒犹豫不前?” 李君羡想了想道: “据臣所知,这玄奘此前数次相求出关去往天竺,不许。” “然臣亲自将其从狱中释出之后,亲传陛下圣言,玄奘法师反倒笃定必能出关。” “故而不急不缓,拜别亲友,诵经沐浴,备足钱粮后,方才上路往长安而来。” “倒是趣人。” 李世民点点头,改变了行程: “那便见上一见。” 然后另一个名字被他从脑海中想起来,随即下了简单的命令: “调苏烈近况。” 李君羡不言语,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