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不见外,所以孙儿才有此一说。”朱英看一眼方孝孺,他虽然没打算掺和进以后因削藩而引起的皇位更替,也很忌惮明朝的锦衣卫等耳目灵敏,但与这位方学士交流了一番后,他对方学士的好感已是节节攀升。 他就想着,总是不掺和,稍微暗示、提醒一下,应该……也是可以的吧? “你想说什么便说,爷爷我不会说出去,方学士必然也不会说出去,方学士,你说是吧?”朱元璋看向方孝孺。 方孝孺点头,认真说道:“此间话,出你口,入我二人之耳,再不会传于第四人,若违背,方某愿受天罚!” 这话可是够严重的,朱英知道自己要说的话也挺严重的,可对方在听之前就这样表态,是不是将姿态放得有点低? 还是说,如方孝孺这样的人,就是这样的行事风格? 他第一次与方孝孺接触,还真不知道对方平时是不是也这样。 这样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朱英就道:“这话本不该我一百姓说,所以,我也只是粗略一下自己见解,若觉得小子是在妄谈国事、胡言乱语,就一笑而过,不必当真。” “之所以我说,不愿封侯封伯做大官,非是我淡泊名利,实乃明哲保身之举。” “此话何解?”方孝孺迟疑道。 他有点不安,总觉得朱英要当着陛下的面说出什么惊人之语。 但陛下都在安静听着,没有阻拦,他也实在没有这个立场给对方叫停,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着。 “方学士觉得,如今朝堂之上,朝野之中,可还安稳?” 当着陛下的面,方孝孺敢说不安稳? 他勉强笑了下,道:“当今天子乃是圣明之君,这天下自然是安稳。” “然,储君一事,却是不安稳之因,随时会爆发。”朱英叹道。 朱元璋脸色顿时变了下,但没吭声。 方孝孺心里顿时为朱英捏了一把汗,虽然目睹了这对祖孙的相处模式,知道这对祖孙绝对不是君臣父子、爷孙的那种相处,而是百姓之中的那种祖孙之情,可就算是这样,看到朱英突然开始作死,说这样的话,在陛下雷区跳舞,依旧是让人听了头皮发麻、浑身发抖。 朱英见方孝孺脸色苍白下来,也不觉得奇怪。 这时代就是这样,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方孝孺这样的人若是听了没反应,那才是不正常。 倒是看一眼爷爷,发现爷爷的脸色竟然也有点怪,朱英有些意外。 更意外的是,爷爷竟先方孝孺一步开口,问的是:“你是觉得,不立储君,所以朝野不稳?” 听到这话,一旁的方学士脸色似乎更差了一些,连额头都冒了汗。 朱英却在方孝孺有些惊恐的目光注视下,摇了摇头,道:“非也,非也。” “哦?为何?难道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问。 朱英奇怪地看着他,道:“当然不会是这个原因,或者说,立不立储位,都是一样的结果。” “若是立储,无论是立谁,都必然引来另一方不满,埋下隐患。” “若是不立储,依旧会有许多麻烦,甚至人心不稳。” 他没敢说的是,除非洪武大帝能多活十年,让朱允炆站稳脚跟,并且将藩王的事情也给摆平了,没了烂摊子,朱允炆自然可以做一个不算那么优秀但也不至于太昏庸的皇帝。 相比于明朝后面一个比着一个摆烂的皇帝,朱允炆的冲动急躁等毛病,似乎也就不算是什么让人难以忍受的大毛病了。 只可惜,朱允炆生错了时候,遇到了朱棣。 朱棣年富力强,一方割据,便是朱允炆自己不作死,朱棣都未必一直做毫无反心的藩王,何况对手作死不断呢? “你这话,不等于什么也没说?”朱元璋顿时无语道。 不过,刚才微妙的紧绷起来的气氛,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朱英还毫无所觉,叹道:“因为这本就无解啊,所以,在这时候做什么大官,封侯封伯,就可能被卷入各种麻烦里,倒不如只做个百姓,做一些利国利民也礼自己的事,若是京城待不下去了,也完全可以带着家当,带着爷爷您回咱们老家去!孙儿这十年也只是听你说,还不曾随你一同回过老家了。要不,等今年将土豆推广了,丰收了,咱们就先回一趟老家?” 他先回去考察一番,看看是否适合在那边苟着,好躲过以后的各种乱子。 朱元璋被孙子这突然跳了个话题的话给弄得更无语了,挥挥手,道:“行了,行了,你还是继续说买地的事吧!” 朱英看一眼方孝孺,见对方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就觉得,自己说这一番话其实就是故意说给方孝孺听的,若对方听进去了,他就没算白说。 当然了,他所说的道理方孝孺未必不懂,可有时候,身处那个位置,因心中的信仰,再难也要强撑着。 “爷爷,那我可真去买地了啊!” “去吧,让刘伯帮着你去买。”朱元璋提醒道。 刘伯,算是朱家的管家。 只不过,这个管家也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偶尔就会不见人。 像是今日,朱英就一直没看见刘伯,但此人的办事能力是真不错。 朱英之前虽然没有让刘伯负责种植土豆这件事,而是另找了人,但买地这样的大事交给刘伯去做,他还是放心的。 转过天,京城市井之中,就开始流传了一个传闻,说是有人洒下十万两白银,要全部用来买田地! 还不是买良田,而是买次一等甚至是更次一些的田地,除了盐碱地不要,其他的土地再差也收! 这是哪里来的败家子啊? 十万两银子就这么嚯嚯了?这败家子的爹娘就不管? “败家子”的长辈,此刻就正坐在御书房里,听着几个大臣说事,突然开口问道:“对种植庄稼,你们有何见解?” 陛下怎么突然问他们这个问题? 他们这些人都出身很好,看过人种田,但自己还真没种过啊! 这几个大臣对视一眼,心中困惑。 可还是要硬着头皮上啊。 一个大臣就试探着回道:“臣以为,种植庄稼,要顺应天时,不可耽误了农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