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寡人不过随口一提罢了 三日后。 太原城外。 韩王信带领着韩国群臣,笑意盎然地送别汉军。 不过辞别时各项仪礼相当繁琐,埋首在堪舆图里的韩信不愿出面处理,于是这份差事自然就落在了陈洛的头上。 单纯从任务内容来看,他只需要和韩王信客套几句,互相吹捧勉励一番即可。 不过经过这几日不多的交流,陈洛已经了解到韩王信属于非常纯粹的一类人,即“纯傻逼”,就如同后世工作中对专业知识一点不懂的甲方,却又喜欢对设计方案指指点点,待到改进无数次,他们最后满意地选择了第一版。 故作高深,自认聪明,这是陈洛对于韩王信的印象。 哪怕现在属于提需求方,和他这样的人交流起来,陈洛仍相当头大。 “我向殿下嘱托的那几件事情,希望您莫要辜负了我的期待,来日我会在陛下面前提到这份功绩的。”临行前,陈洛怕韩王对自己的叮嘱不上心,于是又提醒一遍。 韩王信眯了眯眼,故作姿态道:“寡人,懂了。” 陈洛沉默片刻,有些绝望地看了他一眼,自己真不知道刘濞如何做到与之顺畅交流,并且还从他手中借出三千甲士。 这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从这个方面看,刘濞的确比自己强。 陈洛扭过头,无助地揉了揉眉心,接着转回问:“汉军需要在太原打造的那些器物,对于与匈奴的战事有极大帮助,殿下应当清楚的。” 韩王信眯着眼,嘴角挂着若有似无的笑容,颔首沉声说:“不就是那马……马的,嗯,寡人手下的匠人是清楚的,到时候造好了,就遣人送到前线去。” 看着神色装得镇定不已,言语支吾的韩王信,陈洛想长叹一口气。 回到长安没几日,匈奴入侵的消息便传来,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在关中量产马鞍和马镫,连夜赶工做出来的,仅够装备了两千余名骑兵。 若要让汉军内所有骑兵全部使用,那么通过韩国制作,并向作战的汉军运送,最为方便。 如此想着,陈洛又细心地叮嘱一遍:“我给您的工匠留下了三十个样品,基本上契合所有马匹的体格,制备的工艺并不复杂,他们照着做即可。 至于运送马鞍和马镫的……” “对对对,它们叫马鞍和马镫,寡人是想起来了。”韩王信恍然打断,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寡人日理万机,偶尔忘记一些小事,实属正常情况,阳夏侯勿要惊讶。” “我听说如果不能将一间屋子打扫干净,那么这个人难以成为清扫天下污浊的圣贤明君,殿下平日得多在意一些细节才行啊。”他不由得提醒道。 韩王信摇了摇头说:“这样的道理寡人从未听过,难道翱翔在苍穹之上的鹏鸟,需要叼着树枝去筑巢吗? 那么寡人管理千里之地,万户百姓,有些细节方面没有注重,那是正常的事情,朝中会有臣子来提醒。 不过韩国缺少贤臣……” 打量了一番陈洛,他若有所思地接着说:“待到阳夏侯平定匈奴的祸患,可以来担任我的国相啊。” 即使阳夏侯配不上自己这样伟大的明君,但看这些天里的表现,勉勉强强可以称得上是贤臣。 “承蒙抬爱,不过吾才疏学浅,在朝中又有要职担任,恐怕难以前来。”陈洛哭笑不得地进行推辞,有些跟不上韩王信的跳跃思维。 “哦。阳夏侯不来啊,行吧,其实寡人只是随口一提罢了,韩国朝中俊杰颇多,阳夏侯这些时日有感受到吧?哈哈,寡人对朝中的臣子都很满意,唉,阳夏侯不来,可惜的并非寡人啊。”韩王信略带遗憾地摇了摇头,不断自语。 陈洛听着,同时默默握紧拳头。 深吸几口气,他才忍住没有一拳呼到对方脸上去。 韩王信这副不靠谱的模样,很难让自己心底产生足够的信任。 只是现在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毕竟韩国的高层全部被韩王信影响,基本全是躺平摆烂人,中低级别的那些臣子里,倒存在几个有能力的人,可惜职权不够,无法与自己直接对接。 韩王信半转过身去,脸上浮现尴尬的神色。 自己这样的明君,怎么可能吸引不到阳夏侯呢? 大概是因为寡人太过内敛。 不过待到他脑补的明君贤臣两相宜的画面瞬间破碎,又想想朝中那些闭口不语,从未提过任何有效建议的大臣,感觉自己在朝堂上真是寂寞如雪。 当然,比起闭口不言的那些大臣,抨击自己的逆臣更加该死。 所幸自己之前连续杀死数名逆臣,威慑住了这种人,最近没有再出现这样的逆臣了。 在大军彻底开拨离开前,陈洛再反反复复地暗示数遍,只希望对方能把这件事往心里去。 看着汉军离开太原,回到宫中的韩王信打着哈欠,找来自己最为信任的宠臣。 “阳夏侯需要的东西,你负责招募工匠,至于需要的材料和钱粮,你自己看着调用。”他漫不经心地吩咐道。 韩王信觉得陈洛的要求并非什么难事,只需要多找些工匠,那些物件不就能飞快地做出来了吗? 阳夏侯明里暗里和自己说那么多次,实在是多虑了啊。 这事哪怕交给自己手下任意一名臣子,都不会出岔子。 “是,在下定不负王上看重。”那名宠臣神色郑重地应下,心里则早已经开始打起了各种小心思,“王上,臣听闻从代地逃来的那些百姓中,有几名美人……” “哦?”原本懒散着眯着眼的韩王信,顿时直起身子,“那她们真是可怜啊,寡人于心不忍,想要给她们一个家啊。” “王上真是仁慈啊,那臣这就为您去找来受苦的代地逃难百姓,送入宫内。”那宠臣看着笑眯眯的韩王信,赶忙说道。 ———— 姬信者,旧韩王也。其人祸贤良,亲佞臣,好心计又显于色。一无自知之明,二无察人之智,三无远见之谋,可谓“三无”也。 吾识天下王侯甚众,再未见似者。 身居乡野,所害不过数家,位尊为王,实乃百姓之祸。——《阳夏侯杂谈》【汉】陈洛